"为了咱们的老交情,你能不能阻止你的盟友走得太远?"7月29日,尼古拉发给威廉的电报上写道,署的是自己的小名"尼基"。
"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促使奥地利人直接与你达成令人满意的谅解。"威廉的署名是"你最诚挚的并深爱你的朋友加表兄威利"。
俄国并不比德国更希望看到战争,沙皇尼古拉和外交大臣萨索诺夫一致认为,俄国还需要好几年才能和德国抗衡。但为了维护作为斯拉夫大国的尊严,俄国不能轻易抛弃塞尔维亚,否则将在巴尔干没有朋友,失去欧洲的尊重。
事情向令人遗憾的方向继续发展。俄国驻奥地利大使会见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之后,带回一个误解,奥地利不愿意和俄国谈判。沙皇决定启动部分军事动员,作为"对奥匈帝国最严厉的警告",认为这会使奥地利有所收敛。但他们也小心翼翼避免刺激德国。
表兄弟之间的沟通也出现波澜。尼基努力向威利表明没有威胁德国的敌意,"所有俄国方面的军事准备措施都是5天前决定的,其目的是为了防备奥地利的战争动员。"但威廉看完电报得出结论,俄国已经领先德国一周进行战争动员,意味着德国必须赶上。
7月30日,俄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启动总动员。
因为恐惧被奥匈帝国占据先机,俄国迫不及待进行战争动员,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争动员将同样的恐惧投射在德国人的心里。与俄国一起绑在战争车轮上的还有建立松散同盟关系的英国和法国。各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坠入战争深渊。
自1894年俄法建立同盟以来,德国做好了两线开战的准备,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在于速度:德国要在俄国有能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在战争头6周将法国打得筋疲力尽退出战场。但英国的加入会让德国人疲于应对。德法双方都在竭力争取英国的支持。
BBC为纪念一战100周年推出的短剧《战前37天》塑造了一个令人玩味的场面,法国驻伦敦大使和他的德国同行一同等在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办公室门口等候会见。普法战争的阴影让法国人余怒未消,对德国同行的示好视而不见。
英国人的天平倾向法国。爱德华·格雷向德国人直言,如果战争爆发,英国会和俄国、法国站在一起。如果英国人更早摆出强硬态度,也许威廉不会如此纵容奥地利。任何能够躲避与俄、法,以及站在法国身后的英国交战的出路,德皇都愿意接受。
8月1日,一份来自德国驻伦敦大使利西诺夫斯基亲王的电报让德国看到希望。贝特曼和贾高迅速带着电报赶往皇宫。
当天,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内阁会议休息之际致电利西诺夫斯基亲王,从电报上理解格雷透露了这样一个讯息:如果德国放弃进攻法国,英国愿意在俄德战争中保持中立,并使法国也中立。
德皇威廉看到过一丝曙光。马上命令率领大军开赴法国边境的毛奇调转,挥戈东进。"这是万不能做到的。"毛奇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答复。威廉只得向英王乔治解释,因为"技术原因"已经无法撤回动员令,但只要法方保持中立,德国必会偃旗息鼓。
德法之间的和平曙光没有持续多久,利西诺夫斯基亲王和格雷进一步交流之后,发现英国人并没有做出中立保证。
这位爱德华·格雷,在《战前37天》中被塑造成一位沉稳睿智的和平主义者,在各方政治博弈中竭力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在其他国家的研究者看来,他只是个"满口谎言"的骗子。
英剧里将这次外交事故归结为电话通讯的"技术问题",以及利西诺夫斯基亲王的一厢情愿,毕竟格雷作为老谋深算的外交家说话是以含混见长。但美国人梅尔看法很简单,格雷忽悠了德国人。
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无论德皇威廉(左)还是奥皇约瑟夫(右)都没有预料到他们的帝国将在4年后被自己点燃的战火烧毁。.
四个王朝覆灭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死亡950万人,同盟国死亡400万,协约国死亡多100万。大战持续52个月,德国每小时死55人,每天死1330人。哈布斯堡帝国每5个人中有1个人死亡。以上数字不包括平民。
虽然英国和法国是被俄国拖下水,最早撤出一战泥潭的却是俄国。如果沙皇预见到战争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会招致革命,也许他对亲爱的威利会更坦率。
1917年初,战局正向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俄军经过冬天几个月的休整恢复战斗力,英国和法国也开始向东线援助武器装备和军需品,而从对手的情况看,奥匈帝国不再具有威胁性,德国由于过度扩张而摊薄了实力,难免顾此失彼。丘吉尔在战后回忆,只要俄国能从1917年开始保持其战线完整无损,俄国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眼看战局即将扭转,德国下了一招杀手锏--花5000万金马克将政治流亡者送回俄国。
在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中,一些学者据德国外交部公布的档案详细叙述德国威廉皇帝的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支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赶下台,4月3日,一些政治流亡者由德国特种兵帮助顺利回到彼得格勒,德国拨出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资助俄国革命者。俄国的行为轨迹没有脱离德国当初的预想,十月革命后的次年3月3日,俄国接受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成为最早退出一战的欧洲大国。
一战的车轮在古老得吱呀作响的欧洲秩序上碾过,碾碎四个王朝,牵连在这场风暴中的皇室成员,结局最为悲惨的是俄国沙皇一家。
在战争开始的1914年,罗曼诺夫家族已经占据俄国皇位长达300年之久。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没有他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强悍和魄力,但被认为是一个善良的人,当然,执政者的善良通常也被理解为软弱。
尼古拉二世即位很匆忙,亚历山大三世还不到50岁,身体硬朗,还看不到自己执政期的尽头,所以也没有尽力教导尼古拉继承皇位的奥义。当他因肾炎骤然离世,留下像个孩子一样无助的尼古拉。他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在动乱到来时,沙皇的选择是避离首都,错过任命一个新内阁的时机。
阁员们发电报要求沙皇回彼得堡组建新政府,他在电报中回复:"在此与德国和奥地利开战的重要时期,我命令发生在首都的骚乱明天结束。"显然,他的命令没有定身术的魔力。
尼古拉二世被杀记载如下:1917年7月16日夜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夫妇,其4个女儿(17-22岁),皇子(14岁),医生和仆人等4名,计11人,另有3条狗,在关押地被枪杀。女尸受到侮辱,一条波隆卡名犬被绞死。
原罗曼诺夫家族的亲王4人于1919年1月27日被枪杀于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反抗者遭活埋。他们的尸体投到附近的动物园。
尼古拉的威利表兄处境好一些。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威廉已经失去实权。德国战败后柏林发生兵变,威廉在1918年11月9日退位。
而年迈的约瑟夫皇帝早在1916年过世,没有见到奥匈帝国战败后哈布斯堡家族垮台的结局。奥地利变成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国家。在风起云涌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中,奥斯曼帝国也土崩瓦解。
意大利从维也纳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变得十分强大,邻居中再也没有值得害怕的国家,与英法的友好关系也不再那么必需,这种自负情绪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达到极致。同样不再受制于人的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没有贡献,但在巴黎和会获利不少,此时的日本已经主导亚洲大陆。这两个踌躇满志的国家日后成为二战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