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头支票
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另外,他们因为没有做一些事,而失去阻止战争爆发的机会。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正派人,有良好的愿望,做事总是自以为是。但是实际情况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违背。--梅尔
奥匈帝国是否打算复仇?
83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其实并没有这个气魄和野心,在位60多年间,他经历了挫折大于成就的一生,迫切希望在和平中安度余年。他被后世人知晓更多是因为茜茜公主丈夫的身份,不过1914年耄耋之年的约瑟夫皇帝,已经不再是电影里睿智而深情的年轻国王了。三年前,他免除了好战的总参谋长康拉德的职务,此人多次提议进攻塞尔维亚。
然而,王储之死令奥匈帝国主战派死灰复燃,康德拉认为这是重振老牌帝国的最好机会,奥匈帝国应该借此机会吃下塞尔维亚。但高层最大的担心是塞尔维亚的盟友俄国不会袖手旁观。皇帝和朝臣们有一项共识,如果要复仇,必须得到盟友德国的支持。
在位的德皇威廉二世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习惯以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比如他习惯在外交文书的边缘写评注,曾在一个外交照会上评论英国外交大臣时写道:"所以,他是一个虚伪的无赖。"《八月炮火》的作者塔奇曼夫人调侃威廉是"全欧洲言论最自由的人"。
所以奥匈帝国并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去揣测威廉的态度。7月初,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向威廉发了一份电报,表示他已经要求奥地利不要过快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威廉暴跳如雷,在评注中写道:"撒谎!胡说!谁给他权力那样做?塞尔维亚必须受到处罚,立刻执行!"
这番话传到了维也纳。7月5日,奥匈特使会见威廉后传递出类似的判断,德国对奥地利做出保证,如果奥地利因对塞尔维亚采取惩治行动而跟俄国产生冲突,德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与维也纳站在一起。--这张"空头支票"给了奥地利迈出战争第一步的勇气。
其实,威廉的意思遭到了误解,事实上他并不认为会惊动俄国,也不准备为了奥匈帝国和俄国开战。他在和奥地利特使会面后说,"我不认为会有大战。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另外,法国和俄国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正在温泉疗养地度假的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也没有被召回。
他还期望奥地利在俄国做出反应之前采取行动。然而等到奥匈帝国缓慢地完成战争动员,已经是王储遇刺一个半月之后了。
7月23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在48小时后塞尔维亚做出答复,顺从地接受了照会中提出的大部分苛刻要求,但奥地利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宣布塞尔维亚的答复不能接受。
原本最有可能挽回局面的是德皇威廉,但在德国首相贝特曼和外交大臣贾高的拖延下,度假中的威廉对此后知后觉。当威廉看到塞尔维亚给奥地利的答复已经是7月28日,他看完后说"发动战争的理由一条一条消失",指示外交部准备一个自己将署名的文件,要让维也纳知道存在利用调停解决目前危机的可能性。
但贝特曼和贾高却没有告诉威廉,奥地利将在几小时之后向塞尔维亚宣战,而那封给维也纳的信件拖延了12个小时才发出去。
朝臣的欺骗也是情非得已,这和威廉的性格有关--他像小孩子一样喜欢自大,举止不稳重,有在困难面前改变主意的习惯。所以有理由认为他不知情更好。
一个细节证明当时欧洲还残存着最后的荣誉。在奥匈帝国战争动员期间,塞尔维亚陆军元帅普特尼克正在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度假,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没有扣留他,反而安排了列车送老元帅回贝尔格莱德。
拍摄于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一群哥萨克人在彼得格勒大街上游行,抗议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
恐惧是战争元凶
无情的时间鞭打着总参谋部,他们生怕对手哪怕占一小时的便宜,一次次拍着桌子,要求提早下令调兵遣将。各国首脑就像站在无尽的深渊边上,他们恐惧着,因为他们的选择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但是,他们谁也无法退缩,只能被军事行动的时间表不断向前推去。--芭芭拉·W。塔奇曼
俄国会不会插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之间进行了几天亲昵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