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由此展开。战争爆发后,由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自身的国防工业薄弱,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武器装备及零配件。由于中国武器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战争期间,双方均大量购买了中国的武器装备。
这场远在西亚的战争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军工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80年代初,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不得不大量缩减军备,提出"军队要忍耐"。这样,失去了国内的军火订货,中国的军工企业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这时候因为两伊战争而送来的军火订单对于当时困难的中国军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双方都买歼-7飞机
战争开始后,国际社会开始对伊朗和伊拉克双方都实行了武器禁运,于是伊拉克就试图通过关系密切的阿拉伯国家进口飞机来弥补战时损耗,于是通过约旦出面获得了80架歼-7飞机。此外,伊拉克还从支持自己的埃及得到了一批二手的歼-7飞机。当时,埃及空军已经拥有了性能更好的F-16战斗机,于是将剩余的飞机转让给了伊拉克。
伊拉克空军装备这些歼-7飞机之后,与苏联的米格-21战斗机一起装备军队,用于对付伊朗方面的F-4、F-5和F-14战斗机。发现其性能不亚于苏联制造的米格-21战斗机,并且价格便宜。
两伊战争的另一方伊朗,也同样受到武器装备损耗的困难。到了两伊战争后期,伊朗空军所有的主力作战机型都损耗严重,除了战斗中的损失以外,其装备的多数美制战斗机由于武器禁运而缺少零配件而无法正常起飞,需要继续补充新的飞机。
1988年和1990年,伊朗两次进口了30架的歼-7BI和歼-7N飞机,此外还进口了几架歼教-7BI和歼教-7N型的教练机。由于伊朗空军装备该飞机时,两伊战争已经结束。因此这些歼-7飞机没有机会和同样使用歼-7飞机的伊拉克空军较量一番。
战后,伊朗空军利用这些飞机培训和保持飞行员的飞行技术。据说后来伊朗不满意中方的售后服务,没有再继续购买歼-7飞机和教练机,并且把所购买的歼-7几乎全部转手卖给了苏丹和坦桑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