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所发现的秦代铜弩机,仍然全部无郭,而汉代的弩机,几乎都有郭。在汉初文帝时期,带郭的弩机已经流行。如汉文帝初元十二年的马王堆3号墓已出土两件模型弩上有郭。死于文帝初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的汝阴侯灶墓中出土三件铜弩机,也都有郭。至汉代,中国独特的青铜弩机的结构已臻于完备。(《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由此可见,汉代弩对于前代的巨大进步。那么反应到战术上,优异的投射火力带来了什么战术理念变化呢?
军事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战术思想的进化
在西北边寨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中,记载最多的武器就是弩以及弩的各种配件,而弓很少见于记载。由这些材料可知,汉朝在长城沿线的关寨城堡中配置了大量的弩,戍边的汉军用弩远多于用弓。可以说弩是汉代最重要的守城利器。以城垒工事为依托,弩手从容张弦,强弩持满,轮番发射,能够形成连续的火力。东汉时虞诩守赤亭,遭羌兵万余围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这是用弩守城的战例。这种依托障碍物用投射火力的打法十分受汉军重视。
野战方面,在与游牧骑兵的野战对抗中,汉军经常采取和守城相似的战术:结车以为营垒,营内布置大量弓弩手,依托障碍以密集攒射地狱游牧骑兵的集群冲击。曹魏时,"鄢陵候(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这类结车为营的做法,也见于卫青和李陵与匈奴的作战。
将弩手与装备长短兵器和盾牌的士兵综合配置,结成严整之阵,以使用长短兵器和盾牌的士兵掩护弩手,以弩手的连续密集射击遏制敌军的集群冲突,是战国以来步兵对抗骑兵的基本战术。汉代将这种以弩手为核心、以守为攻的整体战术发展到了极致。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在浚稽山以五千步兵抗击六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初战大胜,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战例。在这种战术中,汉军的武器优势和基于有效组织的集群战斗力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
全方位的新战术思想改革还在进行中,也扩展到了战场机动力量当中去。
车战的黄昏和重骑兵的黎明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春秋到战国,传统战车的地位一直在衰退,步兵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是战场机动力量由骑兵取代战车,却还要等汉军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