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拉热窝,记者同中国驻波黑大使董春风谈到对波黑现状的看法,这位在巴尔干工作多年的外交官感慨,族群矛盾对于波黑未来的制约性很大。1992年重新建国的波黑,族群派别仍然各行其是,对于国家发展最大的影响是,几乎任何基建发展、经济改革都会因族群间的看法不同而被拖延。他认为,如果巴尔干国家都有机会加入欧盟,那么波黑也会是最后一个有机会的国家。
帝国荣耀,感怀各异
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妇中枪身亡后,遗体很快被运回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百年后的这个夏天,维也纳军事博物馆专门举行了一场展览。小小的展厅里,每一样展品都写满了历史:子弹穿孔的斐迪南大公的座车,夫妇中枪后的血衣,普林西普用的手枪……
记者发现,愿意了解这段历史的奥地利年轻人很多。记者在博物馆逗留半日,见到的数十名访客基本都是当地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一战话题和中世纪话题一样,都有些遥远,现在感兴趣,主要是平常听老人们说起时,总是有不同的看法,这让他们疑窦丛生。
斐迪南大公是不是一个恶人?在维也纳市区的咖啡馆,维也纳大学教授卡明斯基和记者一起讨论对斐迪南的看法。基本上,他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普林西普所代表的激进塞族青年犯下的一个错误,因为斐迪南大公并不主张对巴尔干动武,相反,他一直在尽力压制军界宣战的筹谋,只可惜普林西普等人只看到他头顶上的奥匈帝国王储头衔。
和卡明斯基一起喝咖啡时,窗外不断驶过维也纳的电车,和萨拉热窝的电车很像。事实上,萨拉热窝市区能行驶有轨电车,也和奥匈帝国有关。1913年夏,斐迪南大公醉心研究的就是电车、火车。他在想,如何能将这些当时的先进交通工具布满他日后统治的疆域。维也纳虽然是首都,但出于安全考虑,奥匈帝国决定先在萨拉热窝尝试有轨电车。虽然有充当试验品的意味,萨拉热窝被选中也是其地理位置突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