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他们痛恨战争,迫切要求和平。苏维埃政权充分理解和支持人民的这一心愿。在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第二天就通过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拒绝了这一建议。而德奥集团希望减轻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同意进行和谈。
1917年12月15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署停战协定。22日,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正式举行。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而德国代表团长、外交部长屈尔曼却提出了掠夺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
1917年12月15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署停战协定
列宁考虑到旧军队已经瓦解,新军队刚开始建立,无力抗击德军的进攻,因此主张忍辱签订和约。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签订和约会加强敌人,葬送国际起义的机会。他们主张以革命战争推动世界革命。托洛茨基提出第三种意见。他认为苏俄没有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在屈辱的和约上签字也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不战不和的策略,认为这样作可以保持道义方面的纯洁性,同时也不会威胁苏俄的安全,因为德国慑于本国工人革命是不敢进攻苏俄的。
1918年2月9日,德方宣称他们的条件是绝对必须接受的。第二天,苏俄代表团长托洛茨基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同时宣布结束对德奥的战争,并准备复员俄国的军队。德国遂中止谈判,并于2月18日向苏俄发动进攻。几天之内,德军占领了大片土地,逼近首都彼得格勒。2月21日,列宁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号召工农大众加入红军保卫苏维埃。
2月23日,党中央开会。列宁提出立即签订和约,否则他将退出政府和党中央。"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的意见。托洛茨基认为全党团结一致是可以组织防卫的;但如果列宁辞职,党将发生分裂,也就无法领导这场战争。因此,他表示将在表决中弃权。经过激烈争论,最后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列宁的建议。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3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经过辩论,大会批准了列宁的路线。会后,政府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3月14日,在新首都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和约。左派社会革命党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宣布退出苏维埃政府。
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大片土地。它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国内战争的开始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协约国打起防止德国入侵和保护侨民利益的旗号,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序幕。4月,日军在海参葳登陆;8月,英、美军队也相继侵入海参崴。武装干涉者还从南方侵入苏俄。8月,英军进入巴库。德国军队则利用布列斯特和约践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由于这时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外国干涉军的人数不多,作用有限。
1918年春,爆发了捷克军团叛乱。这个军团是在革命前组建的,包括了近5万名在俄国的捷克战俘。苏俄退出世界大战后,允许他们经过西伯利亚到法国去,但必须交出武器。协约国极力挑动捷克士兵武装叛乱,说只有用武力打到出海口才能离开俄国。5月底,当装载着捷克军团的60列军车停在奔萨、车里雅宾斯克、海参崴时,捷克人发起叛乱。战火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弥漫。
捷克军团叛乱是在苏维埃处于困难时刻爆发的。年初,苏维埃解散了立宪会议和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许多人对此不理解,困惑甚至反对。粮食专卖的实施和贫农委员会的建立使许多农民对苏维埃的信任发生动摇。左派社会革命党由盟友转到敌人一边,武装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趁机带头反对苏维埃政权,在各地建立起形形色色的政府。在托木斯克成立了"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在萨马拉建立了"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在第比利斯成立了"格鲁吉亚民族委员会"。在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在中亚的阿什哈巴德也出现了社会革命党人领导的政府。1918年9月,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邀集各地反苏维埃集团的代表在乌法开会,成立以社会革命党人阿夫克森齐也夫为主席的五人执政内阁。他们自称执政内阁为全俄临时政府,企图协调统一全国的反布尔什维克政权活动。
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打出"立宪会议"和"买卖自由"的旗号,煽动中小农民和工商业者同他们一起叛乱。无产阶级政权陷于危急之中。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占全国面积的1/4,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地方。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瘫痪,40%的工厂停了工。劳动大众生活困苦,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一两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品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