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抗日战争 > 正文

法国医生贝熙业与近代中国隐秘传奇

时间:2016-04-15 17:32:03        来源:《小康》

在被遗忘半个多世纪后,法国医生贝熙业的名字重被提起。在中国的41年,他历经民国、抗日、解放。他和诸多中法名流,曾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运动;他曾不顾高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药品送往抗日根据地。

在被遗忘半个多世纪后,法国医生贝熙业的名字重被提起。在中国的41年,他历经民国、抗日、解放。他和诸多中法名流,曾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运动;他曾不顾高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药品送往抗日根据地。贝熙业在中国获得过声誉与社会地位,他的人生际遇也随这个国家的社会变革而起伏。

法国医生贝熙业曾打算在中国终老,他甚至为自己选好墓地。然而1954年,他却不得不离开这个他生活了41年的国家。人生的终点,已不容他选择。

那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两名警察来到贝熙业在北京西山的家--贝家花园,他们带来了一封改变贝熙业命运的信。信中给他两个选择:一是留在中国,但必须放弃法国国籍;二是在一个月之内离开中国,但妻子吴似丹必须留下。

晚年的贝熙业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桥边留影
晚年的贝熙业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桥边留影

无奈、无助的贝熙业,想到给 "老相识"周恩来写信,信中他表示,自己把中国当成第二祖国,把中国人当成自己的人民。"根据我过去41年之所作所为,根据法律的规定,我这样一个又老又有病的人,是否可以在不工作也不需要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住在北京?假若法律不允许,是否可以考虑把我的行期推迟到9月底?此外我还请求我的中国妻子保留她的中国籍并允许她跟我一起走。"

彼时,周恩来正在日内瓦开会,但他还是签署了通行令,吴似丹得以陪行不愿放弃法国国籍的贝熙业一同回国。

多年后,贝熙业的亲友仍记得,时年82岁的他携吴似丹踏上法国时的情景:10月27日,船到马赛港,岸边挤满接船的人,贝熙业的亲友也在其中。众多西装革履的乘客中,一对男女与其他人装束极不相同。男人高鼻深目,皓髯垂胸,却一身中式长袍,从外表判断,已是耄耋之年。他身旁女子,则是年轻纤瘦的东方容貌。她胆怯地挽着他,他手中则提着一只鸟笼,里面是只蒙古云雀。

妻子、云雀,成了贝熙业回国时的所有陪伴。在法国,他没有朋友,没有积蓄,更无人知晓他在中国曾经的声誉与传奇。

贝熙业全名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1872年生于法国山区夏尔市,毕业于海军医学院,获医科博士学位。他曾以军医身份先后到印度、波斯等法国在亚非地区殖民地。1913年41岁的他抵达中国,先后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北洋政府总统医疗顾问,以及北京法国医院院长等职。他在这里经历了民国、抗日、解放,是最知名的外国医生之一,他的病人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等四位民国总统,以及汪精卫、九世班禅、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为袁世凯医疗顾问,他获得过其亲自颁发的三等文虎勋章。

除达官显贵,在中国期间,贝熙业也坚持为普通百姓治病,费用全免。北京西山,他的住所贝家花园附近,就有当地村民感念其恩而命名的"贝大夫桥"。贝家花园碉楼正门上,悬挂着其好友李石曾手书的石匾"济世之医"。

只是,在贝熙业返法后,他的故事、他的声望,慢慢被人淡忘。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何被要求离开中国?贝熙业的名字,宛如历史中一个逐渐模糊的符号。

直到2001年,文化名人舒乙从好友处听说了贝熙业,他写下题为《要对得起朋友》的文章,表示要发掘这些"上世纪初在北京长住或呆过","一辈子和中国有不解之缘,为中国做过许多好事"的法国朋友的故事,并保护好他们的遗迹。舒乙随之以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身份,不断为保护贝家花园等中法文化遗迹积极奔走。

此后,越来越多中法学者开始关注那段与贝熙业相关、尘封近一个世纪的往事。

年轻外交官、中国驻法使馆政治处政务参赞张伟便是其中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伟得知贝熙业的故事,深受触动,随后他开始收集、整理关于贝熙业的史料。在完成大量走访后,2015年1月,张伟与妻子贺洁合著的《贝熙业传奇》一书在国内正式出版。

几乎就在张伟夫妇努力还原贝熙业在中国生活轨迹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也于2013年9月开始了寻找贝熙业之路。他的目标,是拍摄一部相关纪录片。在经历最初资料的稀缺后,他辗转见到贝熙业与吴似丹所生的儿子让-路易。在后者巴黎家中,他看到了贝熙业诸多遗物:信件、相册、文虎勋章、珍宝目录……

此后,因寻访贝熙业,张同道与张伟得以相识,两人的工作也产生了交集。每过一周或两周,身在法国的张伟便跑一趟让-路易家,取部分资料,发回国内,由张同道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翻译。最终,张同道团队翻译法文资料80多万字,收集档案和文献两千多卷,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于今年6月登陆央视。

贝熙业的名字终于被拂去厚厚积尘,那段被掩藏几十年的斑驳往事渐渐显露出来。

贝大夫家的沙龙

贝熙业本身并不热衷政治,但由于在中国行医期间的极大声誉,加之"热心社会"的性情,使得他的命运与许多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交织在一起。

如在担任北京法国医院院长一职时,贝熙业接待过很多前来寻求庇护的民国名人。黎元洪就曾于1917年、1924年两次避难于法国医院,以至于他和贝熙业结下深厚友谊,将其奉为上宾。黎元洪死后,其家属给贝熙业寄来遗电。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一些被通缉的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也曾在法国医院避过风头。1928年,北伐胜利后新军阀内讧,白崇禧男扮女装从法国医院逃出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将军郝梦麟家眷也来此,得到贝熙业收留。

无心政治却被裹挟其中,这多少与贝熙业的朋友圈子有关。他所接触的,不是达官显贵,就是社会贤达,这让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处在中国政治漩涡中心,而每周三在大甜水井胡同16号贝宅定期举行的沙龙,更是中法名流汇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