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扮演反腐这一角色的是御史府或御史台,当然后来也有都察院之类的称谓。御史不理庶政,过去叫"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明史》),这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那么,古代的御史是如何反腐的?
据邱永明先生考证,以御史弹劾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创立于秦,秦和西汉的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大夫府,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虽为副丞相,但并不受丞 相领导,而是与丞相和太尉同位三公,分别受皇帝领导。西汉末到东汉,御史府演变为御史台,放在皇室的亲信机构少府,与尚书台、谒者台合称"三台",御史中 丞作为台主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号称"三独坐",具有独特的地位。至魏晋,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关,历代承袭而不改。(邱永明《中国古代监 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为何帝国要建立一套监察制度呢?因为各级官员是皇帝请来的"打工仔",老板怕打工的偷懒怠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挖帝国公司的墙脚,导致帝国 大厦倾覆,所以找一些监工来监督他们,使其尽忠尽职尽责,不敢贪腐。御史既是监工,当然不能由被监督者推选任免,而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免,其他部门想插手基 本上不行。
皇帝的监工是"朝廷耳目",故要格外精挑细选。比如唐代要求:"凡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宋代要求:"御史必用忠厚淳直、通明治体之人, 以革浇薄之弊。"明代要求,"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可见,从选人开始,就注重正人先正己,以树立御史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