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空航天 > 正文

昔日的高攀不起,今日的爱答不理——中国航天就这样逆袭

时间:2022-06-07 20:28:48        来源:都市军事

 中国载人航天再次传来好消息,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并于七个小时后,顺利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仓的交会对接。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表明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次上天也是三位航天员分别是陈冬(指令长)、刘洋和蔡旭哲。

34.jpg

这三位航天员,都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以前都是第一批带第二批),且均未超过47岁,是迄今为止我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航天员乘组。

为什么又是三个?一方面,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采取的是3舱设计,可搭载3人;另一方面,天和号核心舱的生活区,可供3名航天员生活休息。

35.jpg

毕竟,无论是空间站还是飞船,发射成本跟重量有关,空间和资源都是寸土寸金,航天员的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怕四个一起上去打麻将。

不过,今年年底,天宫之上会热闹起来,因为神舟十五号将于年底发射,届时中国将有6位航天员同在天宫,打够级都没问题了。

玩笑归玩笑,他们上去可不是玩的。比如今天上天这三位承担了历史性的使命,要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一次任务。

目前我们的空间站,只有一个核心舱。而接下来,问天舱和梦天实验舱都将发射升空,这两个舱室跟天和核心舱一样,都是20多吨的大家伙。

这两个舱室和核心舱对接后,中国天宫空间站的T字形主体框架就建造完成了,舱内活动空间将超过110立方米,有6个睡眠区,彻夜打够级的条件具备了。

为了完成这个繁重的任务,他们三人要经历五次的交会对接、三次的撤离、两次的转位实验,还有机械臂的实验等等,祝他们早日凯旋!

36.jpg

放眼整个茫茫太空,目前也只有两个人类空间站,一个是16个国家共同建设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另一个就是中国独立运营的天宫空间站。

所谓的国际空间站根本不是国际的,而是美国的一言堂,无论是宇航员的选拔和申请、太空实验的选择,还是“会员费用”的缴纳等,美国有绝对的话语权,其次是俄罗斯。

37.jpg

国际空间站1998年开始建设,2010年完成了建造,原计划服役到了2015年。可由于没有新的空间站接班,所以美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给国际空间站续命。

续命的办法,无非是缝缝补补,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目前已经两次延期,分别延期至2020年和2024年。

但无论怎么缝补,也挡不住系统的老化。就像人一样,就算是进行了器官移植,也难逃自然规律。国际空间站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包括气体泄露越来越快、太阳能电池发电能力持续下降、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安全性能持续下降等。

看了上图我挺佩服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的,敢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肯定在印度当过至少三年的电工吧!

也正是因为设备老化,国际空间站维护成本日益提升,目前每年的维护成本已经高达50亿美元,性价比越来越差。

38.jpg

现在国际空间站更尴尬的是,股东内讧。俄乌战争爆发后,美俄两国的太空合作也受到影响。4月30日,俄罗斯表示,已确定终止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日期。

目前具体日期还没有公布(可能是俄罗斯给美国施压的手段),但是俄罗斯若真退出,美国真不好办,国际空间站就名存实亡了。

届时,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唯一的人类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其实也是开放的,接受小伙伴们的申请。

目前已经有27个国家申请加入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站,但经过层层审核之后,只有18个国家获得了我国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也写了申请,但是遭到了我方拒绝,理由有两条:第一条是——这不符合美国法律,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2011年4月,美国国会议员沃尔夫,在美国国会批准通过的拨款法案中增加了两条法律,禁止美国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

美国宇航局和白宫科技办公室“不得使用联邦资金同中国或中国所属公司就太空项目进行任何方式的合作或协调”;“禁止宇航局接待任何来自中国官方的访问人员”。

2013年10月,美国依据沃尔夫条款,拒绝了6名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个在美国举办的天文学术会议。

2019年10月21日,在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开幕当天的第一场全会活动,本来安排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发表演讲,结果人并没有走上讲台,因为中国代表团被拒签了。

而现如今,美国写申请参与中国的空间站项目,其实是违反美国法律的。我们怎么能强迫美国人做违反自己法律的事?

我们拒绝美国,另一条理由是,美国申报的项目在科学层面和技术上没有达到标准。这一条也很神,神在哪里?神在这是当年美国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理由。

1993年,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时,曾有国家提议让中国参与进来,但是遭到了美国方面的拒绝。

所以中国也就没有主动申请(已经侧面摸底)。申请了被拒绝和自己没申请,是不一样的。明知会被拒绝,还厚着脸皮去申请那是自取其乳。

不过,美国看不起我们是很正常的。那时候,我们虽然有了两弹一星,虽然有了东风5A,虽然有了092战略核潜艇和巨浪1,但是载人航天刚播种。

在我国,空间站项目是载人航天的子项目。而国际空间站启动时,我国载人航天才刚刚起步(1992年9月21日,代号921工程)。

不得不承认,在载人航天方面,当时我们与美俄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苏联和美国分别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是在1961年,而我们是在2003年(杨利伟)。

39.jpg

和不载人的航天比,载人航天难度系数要大几个数量级。第一是火箭可靠性要极高;第二是生命维持系统很复杂;第三是安全冗余、救生技术和安全返回技术很难。

为了确保发射时万无一失,载人航天的火箭和飞船关键部件都是双备份或者三备份的,必须经过一系列严苛的地面测试和模拟飞行。

空间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太空中是真空,没有氧气也没有水,大气压为零。如果人体没有任何保护暴露于太空,身体会爆炸,体液会迅速沸腾气化。

此外太空中温差极大,且没有空气对流,航天器朝着太阳一面温度可能在一两百度,背阴的一面则会在零下一百多度。太空中没有大气层,各种辐射也很要命。

由于宇航员进入太空时,先经历好几个G的超重状态,再进入完全失重状态,身体会发生平衡功能紊乱、体内组织移位、骨质脱钙等现象。

返回的时候,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如果没有防护,那就会变成一颗流星化为灰烬。

落地时如何减速也是个巨大的考验,就算是有降落伞,落地时速度仍有14米每秒,折合50公里每小时,如果不采取措施,壮汉也得一命呜呼。

此外,落点控制也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搜救效率。曾经有苏联宇航员落点出现了偏差,宇航员降落在冰天雪地,差点被冻死。

这些技术,我们都要从零开始。更关键的其实是经费,美苏载人航天强,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烧钱烧出来的,而当时我们的国力,还相当弱。

1992年时,我们的GDP总量是4269亿美元,而美国是65200亿,美国是我们的15.3倍。人均是我们的六十倍!

可以说,我们当时又穷又啥都不会的,对于美俄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也别怪人家爱答不理,我们自己确实也高攀不起。

我们虽然穷,但是没有放弃梦想。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央认为,要想站在世界上站住脚,宁肯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发展高科技,如果当前经费紧张,宁可放弃申办2000年奥运会,还不够,就动用国库的黄金储备!

这次会议还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出舱,交会对接);第三,分阶段建立永久性空间站。

正是这个伟大的决策,让中国中国载人航天在三十年之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昔日的高攀美国不起、到对美国申请爱答不理的逆袭。

这个伟大的决策,拯救了中国航天。因为30年前,航天等军工系统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一是当时的社会氛围流行下海经商,二是投入不足。

40.jpg

那个年代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的。当时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有句话: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

钟山是谁?钟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防空导弹专家、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的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

当时,航天科技某研究院总设计师的月薪只有3000多元,青年科技人员一般只拿1000多元。很多人要么被外资企业高薪挖走了,要么转行或下海。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大家有活干了,待遇也有了保障,队伍不断地壮大。目前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个集团,共有几十万航天人。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是有分工的。简单来说,航天科技负责把人送上天,而航天科工负责把人送上西天。

经过了长期摸索,中国军工体系逐渐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那就是“细水长流,小步快跑”。

这样有个好处,持续不断的投入,一直有订单,大家一直有活干,队伍比较稳定。有人负责预研,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实现,有人负责生产。

防止什么情况出现呢?防止有时候撑死,有时候饿死;也避免了订单多时忙死,订单少时闲死;还避免了订单多时产能不够,订单少时产能浪费。

而美国和苏联走了另外一条路,冷战时不惜血本巨额投入,这也惯坏了军工系统,胃口一个比一个大,浪费很严重。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把更多的资金用在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和金融中心地位,航天经费急剧压缩,很多项目被砍,也导致人才流失和断层。

冷战后美国没事干,跑中东反恐去了,因此在军工上也点错了科技树,最终掌握了上百种炸帐篷的方法。

我们常说,俄罗斯在吃苏联的老本,美国何尝不是吃老美国的老本?在航天领域也是如此,中美可以说是相向而行,中国迎头赶上,美国掉头来接,双方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航天的发展,壮大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拓展了民族的生存空间,最大程度维护了国家安全,还引领了人类的未来。

今年的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

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会被直接应用到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航天技术成果,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种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

比如,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系统控制等相关技术,可以带动粉煤加压气化产业升级,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也能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效能。

另外,在火箭、飞船、空间站等飞行器研制过程中,控制、测量、图像处理、元器件等相关技术,能够推动工业智能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

载人飞船的防热大底技术已经转化为民用的隔热材料。这次北京冬奥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包括运动员的训练设备,都大量采用了航天技术成果。

而中国空间站上,还将开展一系列引领人类未来的科研探索活动——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等。

中国对太空的向往,没有止步于空间站,也没有局限于登月,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火星,因为我们已经把目标瞄向了太空深处。

今年的2月25日,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举行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揭牌仪式。

这个实验室是干嘛的呢?将承担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研制建设任务,牵头论证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小行星防御系统等重大工程项目。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