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军事 > 正文

后来居上!中国扭转乾坤的机会,在海平面之下

时间:2022-04-25 18:38:46        来源:都市军事

 作者:乌鸦校尉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随即新闻迅速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甚至霸占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往往只在飞船返回本身。

31.png

但在飞船返回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注意。

例如这次出行,创造了许多新的记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

还有就是,在飞船返回新闻热度走低的时候,一些中国对太空的布局,才开始显露出来。

32.jpg

太空探索有多重要,很多人其实没太大的概念。但讲一件事,大家就清楚了。

在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取回月壤,当时就连NASA,都拉下老脸过来要求“分享”。

知道,当时的中美关系可不算好,在2020年7月,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直接被撤销了设立和运行许可。

而在上个世纪,美苏还展开了太空竞赛。在地球资源日益紧张,甚至油价上涨到开不起车的年代,探索太空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目标,只不过探索的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选择了自己搭建空间站,而美国则呈现NASA和SpaceX一起烧钱的景象。

同样在资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充满未知的大海,也是各国探索的重要目标。教员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也是当下各国梦想的真实写照。

33.png

和在太空争夺资源一样,每个国家正在想尽办法,从海洋中寻找资源,规避危机,不然就会像是被俄罗斯卡能源脖子的德国一样,洗澡都是个大问题。

当今的局势,用《论语》里提到的“和而不同”可以完美概括。

在最近播出的《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里,杨澜和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就从科学家一生的科研视角出发,结合当下特殊的世界环境,进一步探索现阶段中国深海研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国内外对海洋探索“和而不同”的发展史。

相比较辽阔无际的星空,和人类在地球上共居的海洋,似乎每个人都很熟悉。如果硬要攀亲戚关系,当年人类的祖先,也可以说是从海洋中走出来的。

看多了世界地图,就会让自己对海洋有种迷之自信。

但每次人类进行海洋探索,多多少少都能发现点新东西——就在上个月,世界海洋物种登记册(WoRMS)公布了研究人员在2021年描述的十大新海洋物种的年度名单。

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人类对覆盖地球71%面积的海洋,只探索了5%。

即便人类对海洋还知之甚少,但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就渗透到了全球各大产业链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就是大部分人接触到的主要海洋资源。它不单单为人类提供食物,同时还提供药物原材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曾报道:截至2008年,中国近海已记录的海洋药物及已进行现代药理学、化学研究的潜在药物资源已达684味,涉及海洋药用动植物1667种。

而海洋矿产资源,同样至关重要。在陆地能源被瓜分,甚至借用战争来争夺的当下,海洋中的石油天然气,就成了破局的重点。

此外还有下一代主要能源的可燃冰、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贵重矿物等,都埋藏在深海之中。

再加上海洋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大海足以称得上是一座宝藏。对海洋的每一次探索,都离打开宝藏更进一步。

人类对于这座宝藏,充满尊敬和幻想。

洛夫克拉夫特创造的克苏鲁神话中,海洋和古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海洋则是冒险精神和美好新世界的代名词。

但直到20世纪,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才有能力真正探索海洋,而并非是在海面上游荡。

1960年,世界上第一个载人潜水器“的里亚斯特”号深潜器问世,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来,它体积庞大动作迟缓,但它开启了人类探索深海的先河。

凭借这个笨重的大机器,人类到达了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916米的海底,进入地球表面的最深处。

从此刻开始,和海洋探索有关的科学设备,开始井喷式出现。如法国鹦鹉螺号、日本深海6500等第二代的潜水器,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和深海核辐射探测仪等深海传感探测设备。

34.jpg

对海洋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无论是显而易见的航路、水产,还是埋在深海的矿物、能源。掌握了海洋,就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同时也能从经济和资源两大方向着手,避免被他国牵着鼻子走。

而中国,拥有着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

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和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大海的西方强国相同,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对海洋依旧十分重视。

在1960年“的里亚斯特”号深潜器到达万米以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26年后,1986年,我国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刚刚问世,它潜水深度只有300米,航速也只有4节,也就是每小时可以移动7.4公里。

35.jpg

和西方强国的技术相比,这个潜水器就像是小玩具一样。但对中国海洋探测来说,这是从0到1的巨大突破。

这并非是新中国第一次尝试了解大海。

早在1978年4月,“向阳红5号”远洋科考船就远赴太平洋开展深海调查,并在4784米的海底首次获得多金属结核样品。

而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中,汪品先也提到了当时自己和同事出版《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文集的故事。

汪品先靠着从苏联带回来的十几本俄文书,一台简陋的显微镜,硬是把难关逐步攻克,书也成功写完。

对于老牌西方国家来说,他们对经济力量和世界影响力薄弱的中国决心探索海洋的想法十分不解。

汪品先回忆说,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在当时评论道,中国人怎么能一下做这样的东西。

他们认为,对于当时的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海洋似乎对当前的国内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助力。

然而这一招,却是中国对未来的布局,用以福泽后人。

所以在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先驱们并未放弃探索海洋。

1990 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申请国际海底矿区,并将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作为国家长远发展项目,正式拉开了中国系统性进军深海大洋的序幕。

1998年,中国加入了多国共同组织的大洋钻探计划。

而汪品先院士,早在中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前的1997年,就曾提出"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的大洋钻探建议书。

对其他成员国来说,中国领海内的南海也充满了未解之谜,于是汪品先院士的计划书,在1997年全球排序中名列第一。

到了1999年,大洋钻探计划第184次执行任务时,地点正是在我国南海。在这次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计划中,汪品先担任首席科学家。

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中,汪品先回忆到,在当时的大洋钻探计划,面临着海盗问题。

当时一行人从西澳大利亚出发,走了十天到达南海,然而马来西亚警告中心报告,这片海域出现了海盗。船长认为南海的任务点就位于海盗活跃中心,这次是没法去了,只能转路去东沙。

但汪品先急了,整个南沙就那么一个任务点,不去的话任务就失败了一半。而且船只一天的运行费极贵,包括当时63岁的汪品先在内的所有人都在黑白两班倒,24小时工作。

他疯狂思考解决方式,给北京发了封传真,找到了有关部门。最后海洋局官员说,中国会注意这条船,保证船只的安全。任务这才得以继续下去。

在任务点正式开钻的同时,五星红旗也在一旁冉冉升起,中国的工作人员按耐着激动的心情,完成了这次任务。

在一次次科研航行中,我国的海洋探索能力逐渐与世界接轨。

到了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海洋探测技术也开始突飞猛进。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当时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也代表了,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潜龙在渊,发力的时刻到了。

2020年11月,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10909米,创下了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同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这件事被当时国内媒体与嫦娥号取回月壤并列,教员诗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经不再是空想,而是现实。

36.jpg

同为中国人,我们也体会到了星辰大海的浪漫。对于海洋,大众也开始逐渐重视了起来。

在节目里,汪品先也提到了,他的工作,就是把这份独特的科学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所以他开设了多个平台的账号,并成为网友口中科普海洋知识的网红教授爷爷。

科学与文化,也在汪品先院士等学术大佬的努力科普下,达到了融为一体的“和”。

现阶段我国的海洋探索技术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结束。

37.png

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汪品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创新要与文化相结合。

这句话,也可以用汪品先所著的书籍《深海浅说》中找到解读:“纵观一部科技史,改良固然有用,但是真的发展得靠源头创新,改换思路。”

放到海洋探索上,做到科学创新与文化相结合的产品或技术,都拥有影响整个海洋探索史的能力。

15-16世纪,潜水钟问世。这个看似老古董的装备,经过了500多年的改良,直至今天依旧是潜水员水下作业的常见装备之一。

38.jpg

1928年,美国人奥蒂斯巴顿发明了一艘球形深海探测装置,巴顿和博物学家威廉.彼博借助这个深潜器到达水下数百米。他们在向别人介绍海面下的世界,很多人都怀疑他们在撒谎。然而在几十年后,深潜器成了马里亚纳海沟的常客,即人们探索深海的主要工具。

无论人们发明出什么设备,他们所探寻的科学的真理,永远只有一条。但是走向真理的路,可以有很多条,每条路都由创新者所开辟,这亦是一种和而不同。

这也正是《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