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蒋对母亲的情感,无论母亲生前,还是母亲死后,依恋之深,感怀之切,且持续数十年形诸笔墨的深情表达,连他本人也自认异乎寻常。毛思诚所编蒋介石年谱 中,13岁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夏月放假归,入门,见王太夫人,未开言,即嚎啕大哭,越时声益凄。自此每遇外出,辄泪眼尽赤,哀动邻舍。……远离至一二十里以外,犹暗自哽咽。" 情感之丰沛与脆弱,即使同龄女孩也未必如此。1930年12月4日日记中,蒋介石自陈:"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到十六岁时,必待我母严责痛击而后出门。及至二十余岁犹如此也。此天性使然,不能遂改。"蒋介石结婚虽早,"断乳"甚晚,二十余岁犹如此恋母,实属罕见。对于这一"天性",蒋也自以为异。甚至与宋美龄结婚后,年愈40的蒋介石仍自感"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婚后三年,蒋自承:"近三年来,凡欲出门时,此心沉闷,惨澹[淡]惨恼,必不愿与妻乐别者,岂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耶,余诚不知其所以然也。" 吾人阅读蒋的日记,对其"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一点,感受至深。
据蒋称,他的少年时光,大部分是在母亲和外祖母陪伴下渡过的。尤其是父亲去世后,外祖母与他们孤儿寡母"共居处,同休戚,朝夕保育"。"中正课余假归,侍外王母与先妣于冬日爱堂中,中正读,先妣织,外王母念佛,机声梵音,与书句相间如唱和。" 在两位寡妇(外祖母46岁守寡,母亲32岁守寡)抚育、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蒋介石,其性格中难免养成某些女性化倾向,如阴柔,脆弱,敏感,细致,多愁,多疑,爱整洁,爱操劳细事 等。
与蒋介石的"恋母情结"比,其母亲的"寡母情结"同样鲜明。女子失去丈夫成为寡母之后,为了弥补生理和精神上的空虚,往往从儿子(尤其是长子)身上寻求替代性的虚拟满足。如果寡母情结过于强烈, 一般会有极力支配甚至占有儿子的行为产生。据蒋的第三任夫人陈洁如回忆,蒋的原配毛福梅曾告诉她,蒋毛初婚之际,感情尚好,但蒋母对小夫妻的私密相处无法容忍。 在15岁的蒋介石身边,38岁的寡母与20岁的妻子几乎成为情敌。
蒋介石谈到,在他一生的哭泣史上,有过三次最痛彻、最伤悲之"泣":一次是前面提到的13岁回家之泣,一次是15岁成婚之泣,还有一次是35岁母丧之泣。蒋回忆说:"余于十五岁成婚之日,俗礼必奉茶于亲属,余母睡眠掩涕不肯起而接茶,微闻母泣之声,余乃情不自禁亦痛哭不置,久之,母乃泣训曰:余自汝父逝世,教养汝至今日成婚,汝不知余有多少伤心事,愿汝成年立业,不忘为母者今日教养汝之苦心也。余闻此痛泣,更难成声。呜呼,寡母伤心事,谁能知之。" 儿子新婚大喜,作为寡母,感怀抚孤之苦自属难免,若一味伤感,恐怕潜意识层面难免有儿子即将被别的女人夺去之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