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 正文

树上架设,摧毁4个地堡,解放军对印反击战时用的56炮哪来的?

时间:2020-11-08 18:35:59        来源:都市军事

   为了解决抗美援朝战场上步兵打坦克的难题,1951年2月中央军委与重工业部兵器办公室共同下达了研制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指示。根据该指示,位于重庆的第50兵工厂利用既有资料,在美制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仿制改进生产出了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和52式75mm无后坐力炮。前者成为了志愿军步兵手中最有效也是战绩最为丰硕的反坦克火器,后者则经过多轮改进衍生出著名的56系列75mm无后坐力炮,而且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它还成就了一段传奇,甚至还让树上架炮成了我军正式训练科目。

  太平洋战场上使用M18无后坐力炮的美军

  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是美国在第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一种轻便步兵火炮,主要装备给伞兵部队,它于1944年定型并于1945年初装备部队,在1945年3月的冲绳战役期间首次投入战场使用。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的特点是轻便。其战斗全重仅20.40kg(含瞄具)、全长1560mm、直射距离300m、有效射程450m(最大射程约3800m)、炮口初速365m/s,可以配备破甲弹、杀伤榴弹和白磷发烟弹(有纵火功能)。

  朝鲜战争中使用车载M20无后坐力炮的美军

  美国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为步兵营属轻便火炮,同样诞生于二战末期。在1945年3月,在尚未定型的情况下,该无后坐力炮就提前试装,参加了太平洋战争最后的战斗。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全长2124mm、炮身重(含瞄具)47.00kg、配用的M1917A1型重机枪三脚架重30.50kg、直射距离450m、最大射程6500m、配备有破甲弹、杀伤榴弹和白磷发烟弹(有纵火功能)。

  使用缴获的M18型无后坐力炮的解放军战士

  和M1/M9系列与M20系列反坦克火箭筒类似,美制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也是在抗日战争末期进入我国,并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军大量缴获和使用的。

  早在1945年底国民政府兵工署就已经通过援助物资,获得了美国T15E13型无后坐力炮和T21E12型无后坐力炮的全套图纸。前者是M18型无后坐力炮的研制时的型号,后者则是M20型无后坐力炮的研制时的型号。

  民国时期编制的有关无后坐力炮的军工资料

  这两种无后坐力炮被交给了位于陪都重庆的第50兵工厂进行仿制。经过努力,1947年第50厂成功试制了M18型无后坐力炮并将其按民国年号命名为“三六式”无后坐力炮。但是由于工艺技术落后、品控太差,在1949年国民政府垮台之前生产出的95门炮全部不合格,在试射过程中不是抽壳钩断裂,就是扳机连杆断裂。而M20型无后坐力炮直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也只完成了一部分图纸的测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军中M18和M20两种无后坐力炮的炮架沿用了M1917A1重机枪的三脚枪架,其重量较大,不便于身材相对矮小的亚洲人背负。因此在仿制过程中,第50厂改良出了重量仅6.80kg的轻型三脚架。

  52式57mm无后坐力炮

  国产52式57mm无后坐力炮与美国原版相比,有一些适应国情的改进,性能参数略有不同。52式57mm无后坐力炮炮身全重22.00kg(含瞄具)、脚架重6.80kg、炮口初速310m/s、直射距离300m、最大射程3000m,使用三脚架时方向射界左右各10°、高低射界±7°、配备杀伤榴弹和破甲弹,弹药性能与美制产品相当。

  52式75mm无后坐力炮(前)

  国产52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仿制原型基本参数相同,但将三脚架更换为轮式炮架。该轮式炮架重量达到61.00kg之多,徒步步兵难以直接背负。在朝鲜多山的地形下,炮班拖曳行军也颇费体力。虽然它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但装备数量却没有多少。

  国产52式57mm无后坐力炮装备志愿军部队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巩固阵地战作战阶段,与“联合国军”坦克的大规模交锋已经停止。不过,此时志愿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展了冷枪冷泡运动,作为步兵伴随直射火力的无后坐力炮依然有发挥的舞台。

  进行冷枪冷泡作战的志愿军57mm无后坐力炮组

  在冷枪冷泡运动中,志愿军对阵前目标进行了精确的划分。以步枪、机枪的火力消灭阵前500m以内暴露的敌方单兵或小队,以野炮、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的集火或单炮游动射击消灭500~3000m距离内的敌军车辆、工事和集群步兵,炮兵观察组随同捕俘侦查组行动,潜入敌纵深引导榴炮、火箭炮覆盖敌炮兵阵地或兵力集结地。

  志愿军击毁的美军坦克

  1952年8月,五圣山前线的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炮连一个52式无后坐力炮组,利用稻草人与木棍制作假目标配合绳拉手榴弹炸木柴的烟火掩护,单炮游动射击,连续击毁3辆停放在鸡雄山阵地作为固定发射点的美军坦克。

  来自友邻部队133团炮连的无后坐力炮排长高奎交替使用57mm和75mm无后坐力炮,消耗炮弹40余发,连续击毁8个美军地堡,毙敌13人。之后又配合友邻135团的狙击组进行枪炮协同作战。在1100m距离上(已超出有效射程),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超越射击,炸穿美军掩蔽部1处。当藏身其中的美军慌乱奔逃时,当面的133团阵地组织机步枪集火射击,歼敌一个班。

  志愿军的冷枪冷泡小队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工业化程度低,部队机械化水平低,步兵长期以徒步行军作战为主。所以,对步兵轻便火炮的便携性要求很高。

  在52式75mm无后坐力炮基础上改进的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就把减重作为主要考量,并提高了可靠性。改进包括将位于撞针室右侧的开闩杆挪到右握把上、提高了开闩保险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减薄炮身减轻重量、换用轻型轮式炮架。经过改进,56式75mm无后坐力炮的重量减少到87.60kg。

  在56式75mm无后坐力炮投产后不久,轻便的56-1式也研制成功。其炮身重量减少到34.00kg、炮架重量减少到32.40kg,身管和药室通过螺口连接可分解携带。但由于螺口密封问题,导致射击时漏烟现象严重,因此56-1式很快停产。

  以人力背负不完全分解的56-1的炮身和炮架仍然吃力,在1968年进一步改进的56-2式定型投产。56-2式改用重量仅16.00kg的三角炮架,身管壁也进一步减薄,但由于增加了便于肩扛发射的机械式瞄具和握把击发机构,炮身全重还是维持在34kg。

  56式(上)、56-1式(中)、56-2式(下)75mm无后坐力炮

  虽然52式75mm无后坐力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少有建树,但是后辈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却成就了我军一段传奇。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54军130师390团2营6连在得到团炮连5班(含加强指挥的排长共11人、56式75mm无后坐力炮1门)加强后,奉命歼灭据点东南侧“07”高地的印军1个排。在沿“07”高地东南侧运动时,炮班遭遇印军地堡机枪扫射,班长中弹负伤。由于此时我方炮班位于一个30°的斜坡坡脚,周围是茂密的灌木丛,在此架炮仰射会被反射的尾焰伤及自身。而退后到临近高地,则距离过远,加之没有高原射表,无法校正。危急时刻,炮手周守海见到背后有不少粗壮的大树,于是他果断爬到树上,将两根背包带编成圆盘状吊起炮身射击。在炮位暴露遭到印军机枪交叉火力,班长牺牲,另5人负伤的情况下,新战士赵廷文接替炮手继续开火。经过15分钟战斗,炮班摧毁地堡4个、火力点1个,配合6连全歼印军营长以下170人。战后,无后坐力炮上树射击成为我军正式训练科目。

  无后坐力炮树上射击

  来自23军67师201团3营炮兵连的代理排长杨林烈士生前使用的武器也是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面对入侵的苏军T-62坦克排,杨林率领炮班抵近到不足100m的距离上射击。在击伤1辆坦克后,杨林被机枪击中,在左手掌贯通、右手被打断三根手指的情况下,强忍伤痛坚持操炮射击,在击毁1辆БТР-60装甲车后,最后因炮位被坦克炮命中而牺牲。1969年7月中央军委追授杨林战斗英雄称号。

  珍宝岛上的英雄像和英雄树

  在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面对苏联的T-62中型坦克,75mm无后坐力炮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它很快就被65式82mm无后坐力炮取代。我国仿制美式无后坐力炮的故事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