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国际空间站会在2024年左右退役,而中国空间站会在大概2022年建成,到时候,整个太空中,只有中国的天宫空间站还在轨运行,全球国家都只能找中国来进行合作,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空间站设计上,可以长期驻留3位乘员,中国人自己肯定是占了一个席位的,那么剩下的两个席位要如何分配呢?
国际空间站
我们可以先看看国际空间站是如何运营的。国际空间站是由美俄主导,全球16国共同出资建造的空间国际项目,这16个国家根据出资的多少,来分配各自进行太空科研项目的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6个国家虽然使用国际空间站是免费的,但要将航天员送上空间站,可是要花不少的钱。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航天局网站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截止今年7月,为了将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多次借用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目前已经累计向俄罗斯支付了39亿美元(相当于270亿人民币)的“座位费”!
俄罗斯联盟号飞船
该报告中提到,在近8年的时间里,美国一共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购买了70个座位,综合算下来,一个往返空间站的飞船座位价格在5100万美元左右。美国人可被俄罗斯痛宰了一笔,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美国人自己把他们的“航天飞机”计划停了,新的太空往返飞船又没研制出来,现在花冤枉钱用俄罗斯的飞船也是无奈之举。
而不同的是,由于中国空间站是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站的接口可能会不兼容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未来想要去中国空间站的人,应该是只能乘坐我国的“神州”飞船。但我们的“神州”飞船的会如何运营呢?会和俄罗斯一样收取“座位费”吗?中国天宫空间站以后能赚多钱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之前,官媒曾多次强调,“中国的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将向全世界敞开”,从官方的措辞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空间站是免费不收钱的,不仅如此,中国还会提供免费的上行发射、测控和回收等保值性服务支持。
中国神州飞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免费是有前提要求的,只有满足这个要求的国家,我们才会为其分配进入空间站的名额。更重要的是,这个“前提要求”能为我国创造出远超金钱的利益!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师总师的说法,使用中国空间站唯一的要求就是,科研成果必须与中国分享!
要知道,由于去空间站进行科研实验的机会是极其宝贵的,因此各国都十分珍惜机会,纷纷挑选本国前沿的科学项目去太空实验。从这个角度说,中国选择免费使用,共享知识成果的做法,无疑是更具前瞻性的。
中国空间站CG图
且更重要的是,此前在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在太空项目上,都是与美国NASA站在一块的,科研成果完全不共享,而现在,中国敞开大门,不排斥任何国家使用空间站,不像美国一样搞“小圈子”,我们真心实意的推动和平利用太空的准则,这比美国小肚鸡肠的心态不知道要高上了多少倍!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更加方便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太空探测活动,在多年之前世界各国开始打造国际空间站的时候,各个国家都积极涌入的加入,但是,当国际空间站筹备完毕,即将投入运营的时候,却发现中国被踢出局,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毕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航天领域发展的初期,并未像现在这样取得显着的成就。美国认为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和他们一起筹备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于是中国就这样被残忍地从国际空间站的建立当中除名了。
但是中国并非是知难而退的国家,而是在层层的打击之下,用几十年的时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国际空间站,并且成为了世界的航天大国,国际空间站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在使用到一定寿命之后,就会面临非常多的情况,就要退休了。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要重新打造新的国际空间站,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供应,那么至少会有数10位国家将会面临卫星的瘫痪。但是中国现在独立打造的国际空间站天宫1号和天宫2号都已经被发射上了轨道,所以面对这一问题,中国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国家开始寻找下家,可以保持自己国家卫星的正常运行而不会瘫痪,中国预计将会在2025年的时候实现神舟8号和神舟九号的空间实验室的对接,到时整个中国国际空间站将会全部搭建完毕,但是其他的国家却忧心忡忡,因为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寿终正寝,即将面临退役,这些国家瞬间慌了神。 而面对这一情况,美国给出的答案是打造独立的空间站,这也就意味着这次美国将要独挑大梁,自己打造空间站,抛弃的不只是中国,而是欧洲的十几个国家,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的欧洲国家也开始不再依赖美国而是寻求中国的帮助。多个国家目前都开始申请加入中国的国际空间站,已经有9个国家顺利通过了审核,还好中国是有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国家。但是唯独一个国家没有过程,那就是美国,它没有申请的资格。
对于美国来说独立打造,国际空间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时间能力,还有资金,没有其他国家的协助,不知道这次美国国际空间站的建立能否成功完成?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科技爆发点) 从“欧洲航天员学中文”到“中国未来空间站加设中意(意大利)合作舱”,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航天技术,尤其是轨道科学研究领域向中国靠拢,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但就在意大利科研项目和中国空间站一齐升空之前,意大利已经表露出“等不及”的架势:就在近日,意大利空军已经和美国商业航天企业“维珍银河”签署了商业运载合同,并将在2021年前使用“维珍银河”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进行失重研究。
图为维珍银河公司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该机只活动在亚轨道区域。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寻常人“圆太空梦”最廉价的选择,维珍银河公司的亚轨道航天飞机在成本上拥有现阶段“一骑绝尘”般的优势。就拿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来说,它的飞行高度已经突破美国对于大气层的定义(80千米),未来更将达到101千米,突破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大气层和太空分界的“卡门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飞机”。 而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的“机票票价”不过每人25万美元……
图为“白骑士”载机携带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中)。 相比之下,从俄罗斯“联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票价”就高达至少7000万美元/每人,这还不包括到达国际空间站后的运行费用……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单纯为了过把太空失重瘾,或是进行某些时间需求低的科研项目,维珍银河公司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确实是便宜划算的首选。 同样的,意大利空军本次在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进行的科研项目也并不如何高大上,只不过是要观察生物燃料在微重力下的变化和性质,为未来意大利空军的“燃料环保化”打下基础罢了,确实用不着“大动干戈”。
图为意大利设计建造的国际空间站舱段外景。 事实上,自商业航天这一概念逐渐转变成各类新概念航天器开始,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站、返回式卫星就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意思:科研机构、院校乃至于军队研发部门的小型空间实验和应用不必再削尖脑壳搭上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这些“快车”,而是用单纯的微小卫星,甚至是用亚轨道航天飞机就能达成目的。
图为搭乘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撒土豆”的微小卫星,它们多半来自科研机构和院校。 但和门槛放低相对应的是,商业航天企业逐渐从传统航天企业手中夺得了主导权——意大利没有把空军的生物燃料研究项目交给国际空间站、欧洲空间局抑或是中意合作空间站,而是用“短平快”的亚轨道航天飞机解决问题,这一现象就是明证。 而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事例还将继续增多:没有人能抵抗得住物美价廉的诱惑……而如果英国、法国和日本之类“二线航天国家”不能迅速跟进,它们也终将被世界航天市场淘汰。
图为可能具备登月能力的重型猎鹰火箭改进型想象图。 当然,作为维珍银河公司拿下的第一桩“军用业务”,意大利空军的选择对中国航天而言亦有着现实上的警醒意义:平心而论,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在技术上不甚激进,远不如已经现身的高超音速武器复杂,其部件更是大量取自通用航空领域的现成品,但这也就造就了它的低成本优势,并最终使得它夺得了意大利空军的青睐——换句话说,作为未来中国航天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国空间站不仅要加快进度,更要具备和商业航天发射工具可匹敌的“短平快”成本优势,如此才能保证竞争力。( 利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