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欧盟为何不愿中国储存粮食?看印度的一番行动,一切就都明白了

时间:2024-02-07 17:08:05        来源:都市军事

 自全球疫情来袭、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剧烈,各类粮价一路飙升,俨然一副粮食危机风雨欲来的局面。

为抑制粮价攀升,欧洲国家纷纷呼吁效仿“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提前储粮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粮食短缺问题。

但搞笑的是,西方世界将储粮战略任务分配到了中国头上,要求中国释放20%粮食储备,以平衡国际市场面临的粮食危机。

那么,目前全球粮食市场情况究竟如何?

欧盟又为何直指中国粮仓,极力要求中国放粮?

俄乌战火冲击粮食安全

2022年4月,俄乌战争爆发的两个月后。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突然表态:“这场战争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安全,其后果是二战以来前所未见的。”

随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等西方政要纷纷发文回应:“一场粮食危机正向人类走来。”

在大西洋对岸,美国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

该研究所依据世界主要粮食价格变动大小,按照顺序分为红、橙、绿三档。

俄乌战争以来,大豆、小麦、大米等主要农作物纷纷“由绿转橙”。

进入2023年下半年后,粮食市场主要农产品和油料产品全部亮起红灯,且持续时间之久一度刷新了记录。

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粮食单位的示警不无道理,因为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是全球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出口国。

2021年,俄乌两国在小麦、玉米、葵花籽三项农作物出口国中均位列前三。

可战争爆发后,两国对外粮食出口大幅下降。

乌克兰在两大海域的主要港口均遭到俄军轰炸,这逼迫乌克兰只能动用铁路将粮食运往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再远销至更远区域。

但对于粮食贸易来说,铁路运输载货量远不如货运轮船,成本却会提高10%-15%。

最关键的是,乌克兰与欧盟国家铁路轨距不一致,铁路运输贸易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另外,战事对民众人身安全的威胁、战争前线对劳动力人口的征集、家园被毁后民众的流离失所,这些因素让乌克兰的农业劳动人口一降再降,粮食产量只能日渐走低。

与此同时,战火对乌克兰农田造成的破坏同样不容忽视。

2022年之前,乌克兰小麦播种面积约为650万公顷,但战后预计收割面积只有400万公顷,玉米的播种面积也从540万降到了330万。

至2022年底,乌克兰播种总面积仅有700万公顷,而战前农业部策划的播种面积为1500万公顷。

以上种种情况的出现,无不推动着作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将粮食出口量一减再减。

另一边,同样作为粮食出口大国的俄罗斯情况相对好一些。

战争爆发之初,俄罗斯仍保持着较高水平粮食出口。

2022年3月份,俄罗斯小麦出口为170万吨,同比增加54%。

但整年的出口量低于战争爆发前。

并且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俄乌两国还在不断缩减出口,大批小麦进口国库存告急。

到了2022年末,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组织,纷纷创下近9年来的小麦库存最低点。

粮食库存的持续走低,直接造成了国际粮价市场的波动。

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似乎就要降临。

粮食保护主义

粮食短缺、粮价上涨,敦促各国纷纷出台出口管制措施,并疯狂增加粮食储备,确保本国粮食供应稳定。

早在2022年3月,多个国家就已经开始宣布停止粮食对外出口。

俄罗斯率先打响粮食禁售的第一枪,宣布停止对欧洲的小麦、黑麦、玉米出口。

乌克兰紧随其后,宣布暂停燕麦、小麦、家畜等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对外出售。

匈牙利宣布禁售一切谷物,阿根廷叫停了豆油出口,摩尔多瓦将仓库内的小麦和玉米封存。

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粮食市场迎来巨大动荡。

可实际上,全球粮食总量并未出现短缺,农产品单位产量的提高、东南亚国家粮食出口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俄乌战事带来的粮食总出口减少。

联合作农组织统计表明,2022年全球小麦产量同比增长1.1%。

这意味着俄乌战争并不会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但恐慌情绪还是让各国纷纷竖起贸易保护主义高墙。

而常年依靠农作物进口的欧洲国家,则纷纷出台削减关税政策,以求短时间内扩大粮食进口和储备,该举措的后果是造成全球粮食需求量继续增加,并导致粮价居高不下。

各国又据此采取更为激进的粮食保护主义政策,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欧盟还着手推出一项15亿欧元的农业危机处置基金,计划规划出400万公顷土地种植农作物,但这仍无法化解西方世界的粮食恐慌情绪。

于是,无从进口农作物的欧洲各国,纷纷将目光瞄准印度,然而一向大方出口的印度也加入了农作物禁售行列。

印度是全球排行前列的农作物出口大国,大米出口全球第一,占据全球大米出口量的4成。

然而从2023年7月开始,印度接连颁发多条“大米出口禁令”。

7月20日,碎米、印度香米率先被列入禁售名单。

8月25日,蒸谷米出口关税被提高20%。

8月27日,香米出口最低价被提高到了1200美元每吨。

新德里一系列大米限售令下来,减少了印度1000万吨大米出口。

原本刚刚有所缓和的国际粮价市场,再度因为印度的大米管控出现剧烈波动。

更头疼的是,印度的禁令引来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

俄罗斯、阿联酋也将大米列入禁售名单,国际米市规模再度缩减。

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虽积极寻求扩大生产和市场,但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印度留下的巨大孔雀。

印度对大米出口的限制,加剧了西方世界的粮食危机。

此前,印产大米因价格低廉颇受欧洲欢迎,全世界23个国家严重依赖印度大米出口,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对印度大米市场的依赖更是超过90%。

尽管印尼、尼泊尔等国对此表达了极为不满,但莫迪政府仍宁愿背负背信弃义、置农产品原定合同于不顾的名声,也不愿在大米出口上做出让步。

印度政府的强势之举,俨然将大米贸易保护主义提到了台前。

眼看莫迪油盐不进,欧盟各国只能放弃印度市场,转而将目标对准了粮食储备更加丰富的中国,试图将贸易保护主义的帽子强行加到中国头上,逼迫中国为西方分担粮食安全危机。

粮储不等于保护主义

为稳定粮价市场,欧洲各国提出打响“粮食战略储备战”。

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意味着市场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粮食供给。

放眼全球,能满足欧盟这一要求的国家只有中国,因为中国向来有储粮的传统和习惯,且常年位居全球储粮量的首位。

美国农业部表示,中国储有全球69%的玉米、60%的大米、51%的小麦。

日本媒体报导,中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储备。

西方世界通报的数据,并不是空穴来风。

2021年全世界小麦总产量7.78亿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小麦产国,小麦年产量常年维持在1亿吨以上。

除小麦外,中国的玉米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大豆产量位列世界第四,大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其余各项主要农作物产量,中国均位居世界前列,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从外部进口农产品以填充粮仓。

以2022年为例。

1-4月中国累积粮食进口总量为5061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进口农作物种类繁多,包括小麦、玉米、高粱等等。

1-4月累积进口大豆2836万吨,比去年略低0.8%。

而中国之所以在农作物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仍要从外部进口产品,最大的原因是维持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

中国人从古至今便有储粮的习惯,中国的储粮历史一度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

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就曾出土过189个“粮仓”,可以储存至少5万公斤粮食。

在8000多年前的生产条件下,建造出如此大规模的储量工程,足以见得古代先民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磁山遗址

而后历朝历代,粮食储备都是政府首先要做好的战略规划。

中国不同于西方,我们以农业立国,农业和粮食是经济命脉、是关乎亿万子民生存的的国计民生,这是各朝各代无不将粮食储备摆到治国安邦地位的原因。

建仓储粮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中国人未雨绸缪的智慧体现。

储粮制度是在不破坏市场秩序的前提下,通过维持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以应对未知风险。

当粮食危机出现时,粮储可以做到稳定价格、保证粮食供应稳定,最终达到维系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的粮食储备不同于印度的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也绝不可能置14亿民众的民生大计于不顾,冒着缺粮的风险替西方分担危机。

结语

为了施压中国,迫使中国开仓放粮,欧洲各国将贸易保护主义的帽子强加给中国,甚至恶意揣测称,中国提前获悉俄罗斯准备发动对乌战争,所以才会大规模储量。

但西方世界的险恶用心绝不会得逞,中国的粮食储备计划也不会中断。

粮食专家预测,未来30年中国粮食需求与储备将持续走高,多元化粮食供应与进口格局的打造,势在必行。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中国民众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单一口粮远远无法满足民众粮食需求。

至于只会“甩锅”他人的欧洲各国,与其绞尽脑汁转嫁危机,倒不如扩大农业生产,摆脱对外部的粮食依赖,如此方为治国安邦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