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美国自毁信誉,默克尔发出忠告,乌东入俄公投,中俄关系迎大考?

时间:2022-10-04 18:05:56        来源:都市军事

 未来5年内,美国影响力将出现大幅下降

近段时间,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很是得意。一方面,俄罗斯因为前线溃败,不得不发起代价巨大的战争动员,导致国内陷入动荡;另一方面,能源危机促使欧洲资本加速逃往美国,令美国制造业迎来复苏迹象。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即便俄罗斯打赢了这场战争,也无法阻止美国成为最大赢家。

14.jpg

不过,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最新发布的一项民调报告却显示,由于特朗普外交政策所遗留下来的恶果,未来5年内,美国影响力将出现大幅下降。而中国则会崛起,与美国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据悉,这份名为《跨大西洋趋势2022》的报告,是一项针对美国和欧洲公众舆论的年度调查,涉及从外交政策挑战到经济发展,再到对北约的支持和其他世界大国的崛起等一系列问题,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约1500名受访者接受了调查。

而调查的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仅有37%的人认为,美国将在5年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而在去年,这一比例高达64%。与之相比,认为中国影响力将上升的比例,从13%增加到了25%,翻了近一倍。而认可欧盟影响力的比例则出现了略微下滑,从去年的17%减少至15%。

老莫发现,美国影响力下滑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它发出的号召已经没人听了。比如前不久,美国总统拜登曾扬言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动武”,那么他将派兵支援台当局。尽管这已经是拜登第4次威胁要军事干涉台湾问题,但是在这份调查当中,却几乎没有多少人支持向台湾地区派遣军队或提供武器。

调查报告指出,在被问到“假如中国大陆对台‘动武’,你所在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14个国家的大部分受访者回答都特别谨慎,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国家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本国政府只采取外交措施。而统计结果也表明,只有4%的受访者支持向台湾地区运送武器,支持出兵的受访者比例更是只有2%。

对于这份报告,有澳大利亚专家往回找补说,这些受访者之所以对军事协助台当局缺乏兴趣,可能只是出于地理上的缘故。他们距离台湾地区非常遥远,因此不认为台海冲突与他们有关。

但澳媒却反驳称,就在两周前,拜登刚刚才说过,如果中国大陆对台采取行动,那么美国将投入军事力量干涉台海,而此举将把澳大利亚卷入一场不必要的冲突。拜登甚至还承认,干涉台海会把美国民众也卷入战争,这与乌克兰战争中美军按兵不动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换而言之,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受访者,拒绝支持干涉台海的原因,并非是像那位澳大利亚专家所言,是因为距离台湾地区很遥远。而是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他们听从拜登的号召,通过武力介入台海,来阻止中国大陆收复台湾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自己也被卷入战争,这是他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外界关于美国“战略清晰”的担忧

对此,老莫认为,与去年相比,美国的影响力之所以会出现“腰斩式”的下跌,一个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拜登多次扬言要“武力保台”,引发了外界关于美国可能将“战略模糊”政策调整为“战略清晰”的担忧。而一旦调整为“战略清晰”,后果必然是中美关系“地动山摇”,搞不好还会直接爆发战争。那么这样一来,各国就只能与美国保持距离,以免引火烧身。

而这也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现在虽然在欧洲方向占了上风,既卡住了欧洲的能源命脉,又把俄罗斯逼到了墙角,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还没有下场,仍然保持着中立。如果将来中国出手了,那么国际形势马上就会发生变化,那些原本紧跟美国围堵俄罗斯的国家,也将迅速远离美国,然后坐看中美决出胜负。

为什么老莫会下这个判断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俄罗斯自伊凡雷帝毁灭诺夫哥罗德开始,就一直是欧洲商业文明的生死大敌,这个态势可以说几百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即便经过了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仍然很难融入欧洲,总是被看成是一个“要命”的角色。而相比之下,同为商业文明一份子的美国却只不过是“要钱”,所以哪怕一再被美国用“软刀子割肉”,欧洲也是甘之如饴。

但是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贸易大国,其开辟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延续了上千年。如今,一带一路又再度复兴,中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背景下,欧洲人看待中国与看待俄罗斯,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欧洲人可以咬紧牙关,忍受俄罗斯能源供应几乎全面断绝的痛苦,去高价进口美国天然气。但是对于中美在台海可能爆发的冲突,欧洲显然就不那么乐意“舍己为人”了。因为在欧洲看来,中国就是一个商业伙伴而已。那么既然是商业伙伴,就完全可以用谈判解决问题,根本不需要刀兵相见。

欧洲人有苦说不出

而与中国相比,最近美国的一些做法,却越来越不像是一个合格的商业伙伴。就拿当前最火热的北溪管道爆炸事件来说,明眼人一看,其实就能猜到是谁干的。反正消息出来的当天,欧洲天然气价格就大涨了20%,第二天又涨了7%,逼得德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举债2000亿欧元,来保障居民的用气需求。

此时此刻,笑得最开心的无疑是美国的天然气出口商,因为他们的利润又增加了。而欧洲人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虽然他们很清楚,制造爆炸的凶手就是美国。但是却无法公开表达出来,更无法去指责美国。像欧盟委员会委员于尔娃·约翰松就表示,据她判断,“某个国家可能参与了‘北溪’事件”,但此时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

老莫觉得,约翰松的这番话真的是有点意味深长。假如她提到的“某个国家”是指俄罗斯的话,那么她至于不敢公开点名吗?谁不知道,现在批评俄罗斯在西方世界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哪怕是污蔑,也会有一大帮人支持?之所以不敢把名字公开说出来,显然是因为这个国家并不好惹,如果说出来,将会陷入一场大麻烦。因此,欧洲人虽然吃了个大亏,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也只能选择“打落牙和血吞”。

不过,美国这种做法也是有代价的,因为这严重违反了商业文明的一条守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要知道,哪怕是之前美欧冻结俄罗斯富豪的财产和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也没说扣下就永远不还了,仍然留了一丝转圜的余地。但是炸毁北溪管道却完全不同,毕竟炸了就是炸了,很难再恢复原状。即便修好了,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再炸一次?

所以说,美国此举看似切断了欧洲的后路,使其只能依赖美国的能源“续命”,但失去的却是商业文明中最宝贵的信誉,这对美欧关系将构成极为致命的打击。今后美国再想使唤欧洲与这个为敌,与那个“脱钩”,恐怕将不那么容易。

默克尔表态释放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老莫注意到,就在北溪管道爆炸当天,已经退休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突然在公开场合,非常罕见地对普京进行了一番评价,并呼吁人们“把普京的话严肃对待”。默克尔表示,前段时间,曾有记者在采访时问她,普京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她的回答是,“人们应该把普京的话严肃对待”。

默克尔补充说,“严肃对待他人的言论,不是草率地一上来就判断对方只是虚张声势,而是认真仔细地对待,这绝不是软弱或绥靖的表现,这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智慧。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保留,更可以创造新的回旋余地。”

不难看出,默克尔这是在批评最近西方对普京核警告的回应方式,认为此举太过草率,只会把俄罗斯逼入墙角,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联想到刚刚发生的北溪漏气事件,老莫觉得,默克尔的这番表态其实还释放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具体而言,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默克尔等主张与俄罗斯交好的政客,就一直处于一种“灰头土脸”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德国今天之所以会依赖俄罗斯能源,导致家家户户缺电挨冻,就是由于默克尔执行了错误的对俄外交政策。面对千夫所指,默克尔也是有口难辩,只能保持低调,尽量避开公众视线。

但是这次,默克尔却非常罕见地站了出来,在西方国家纷纷表示不相信普京敢用核武器的情况下,要求欧洲认真对待普京的警告,这无疑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气。而它也能从侧面证明,当前欧洲面临的形势,确实已经到了一个极为严峻的地步。前面是被逼入墙角,随时可能放手一搏的俄罗斯;后面是贪得无厌,堵死了欧洲能源退路的美国。此时欧洲若再不想点办法,去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那么只怕会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从此再无复兴的希望。

入俄公投:中俄关系的一次“大考”?

面对日益复杂的欧洲地缘政治环境,那么我们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老莫观察到,最近西方媒体很流行推崇两种观点。一种是直接唱衰中俄关系,认为俄罗斯衰落、中国崛起,会导致两国力量失衡,中俄“无上限”的伙伴关系将“不复存在”;另一种则是暗戳戳地唱衰中俄关系,声称随着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国的处境会越来越尴尬。与俄罗斯交好吧,会得罪美国和欧洲。不与俄罗斯交好吧,又会有损中俄关系,总之就是左右为难。

对于前一种观点,老莫已经批驳过很多次了,这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后一种观点。9月30号,普京将正式签署批准乌东四地入俄的文件。对此,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就煞有介事地表示,入俄公投可能将成为中俄关系的一次“大考”,准确地说是中国面临的一次大考。如果中国能够处理得当的话,那么还好说,万一处理不好,中俄关系则可能会生出“间隙”。

老莫认为,这种观点属于是把中俄关系简单化了,当成了人际关系来看待。首先,中俄之间有着密切的能源贸易关系,在这方面,俄罗斯离不开中国。同时,连接中欧的一带一路物流通道大部分都经过俄罗斯,在这方面,中国也离不开俄罗斯。那么在这种双方谁也离不开谁的背景下,入俄公投其实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只要中方的表态不是太出格,对中俄关系基本上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事实上,包括哈萨克斯坦等在内的一些俄罗斯传统盟友,都已经在入俄公投问题上,公开表达了反对意见,也就是不承认乌东四地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即便是这样,它们和俄罗斯的关系还是保持着大体的稳定,没有出现俄罗斯一怒之下与其翻脸的情况。而反观中国,在入俄公投问题上的表态可以说非常的谨慎。既强调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又强调政治对话才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唯一出路。这对俄罗斯而言,已经是相当好的一个结果了,根本不可能发生西方媒体宣传的所谓“中俄关系有变”的事情。

不过老莫又觉得,其实从中俄关系发展的角度看,俄乌战争的确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考验”。因为中国抵住了压力,并没有在战争期间倒向西方,而是坚持站在中立立场,维护好了中俄关系大局。那么在经过了这场考验之后,中俄关系只会变得更加历久弥坚,双方的政治互信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