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西方正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就连G7这个集齐了全球7个最发达经济体的组织也是如此。
过去G7倚仗着自身在全球生产链中的优势,便想着一手遮天,横行专断全球地区事务。可尴尬的是,在今年6月26号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召开的七国峰会,却引发了数千名民众的抗议。
抗议的民众们高举“维护全球正义”、“反对军备竞赛”的标语,呼吁G7不要搞小团体,要真正把精力放到解决全球危机上来。此外,聚集在慕尼黑市区的数十名学生抗议者还摆出了一张“G7领导人同床共枕”的海报,并且附有“醒醒吧!G7”的字样,可谓是讽刺至极!
而G7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只能说就是自作自受,完全不值得同情。一个集齐了七个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却只考虑自身利益,热衷军备竞赛,对气候及全球粮食危机不管不顾,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业方面总是表现得行动迟缓。
不过,在世界的另一边,有一个国家的做法却跟他们恰恰相反,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作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几乎参与了所有国际重要议题,并且亲力亲为,积极主动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中国的这种建设性做法,却让西方国家觉得格外“不爽”,他们本身不作为,还要“阴阳怪气”别人,对中国是各种偏见。在吃着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还要刻意“妖魔化”中国,诡辩中国模式对西方的冲击,始终保持着一股深深的恶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原本在默克尔执政时期,德国就因为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赚得“盆满钵满”,正当外界对“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满怀期待时。以朔尔茨为代表的德国新政府却开起了历史倒车,改变默克尔时期的对华政策,强调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与中国经济“脱钩”,“实现德国经济的独立”。朔尔茨这种保护本土企业成长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通过政府手段来区别对待,甚至打压中国企业的做法,是否又过于偏激了呢?
无独有偶,德国经济部在9月27日又传出消息:准备大范围收缩德国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的国家担保规则,以应对未来对中国出现可能的制裁时,不至于对德国企业造成大的影响。
但德国这样子做,显然就是在自断财路。在今年1至6月,德国对华投资额就达到了近100亿欧元,且对华直接投资和贸易逆差都创下了新高。不夸张地说,德国经济目前对中国的依赖,已经来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财政部却扬言对中国“不再天真”。要转变对华贸易政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国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就撰文道,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就因为与中国合作而吃到了无数的红利,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都从中国崛起中获利。德国现在要“脱钩”,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连德国金融界都认为:“依赖中国”不是罪过!
中德之间的贸易体量是非常巨大的,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德双边货物贸易额高达2454亿欧元,同比增长15.1%。中国也因此连续六年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其中,2021年德国自中国进口额为1417亿欧元,对华出口额为1036亿欧元,是德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
由此可见,德国与中国保持合作,是绝对明智的行为。因为一直以来,中方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与其他国家开展积极平等合作。
而作为欧盟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一向注重与德国加强合作,2010年10月,双方还正式建立起了中德政府磋商机制,这也是中德关系在历史上的一大突破。而中德政府磋商机制,也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建立的第一个政府间的机制,足见中国对于加强与德国合作的重视程度。
而德国许多企业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如福克斯,巴斯夫等大型德企已确定加大对华投资,特别是巴斯夫,还在今年向中国下了张百亿订单。实际上,德国政府的洗脑并不能抵过实际经济利益所带来的“诱惑”,尽管有三成德国企业下决心实行“本土化”,但这里边大都是中小企业,超过半数的德企依然信任中国市场。
也就只有德国政府一直在“强人所难”,硬推与中国的“脱钩”进程。但德国政府应该意识到,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现在出现了这么大的通胀压力,却想着断绝与中国市场的联系。德国难道是打算跟美国一条道走到黑,连财富都要带上有色眼镜来对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内部频传“反华”声音的同时,多家德国媒体却屡屡爆出总理朔尔茨或将于11月开启访华行程。据《彭博社》报道称,朔尔茨的访华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完成阶段,他将于11月赴印尼巴厘岛出席G20峰会,并率领庞大的商界代表团前往越南、新加坡以及中国。
如果朔尔茨真能顺利访华,那么对中德关系是有好处的,这有助于朔尔茨建立更加全面的对华认知观,不至于做出那么多“无脑操作”。在朔尔茨之前,默克尔的访华次数达10余次之多,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建立起了互信互通的交流平台。
因此,朔尔茨是有必要效仿默克尔的,不要被某些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德国要有更多属于自身的主观判断,妥善处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而在德国透露出缓和对华关系的迹象后,中澳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由于澳大利亚前总理莫里森采取的对华强硬政策,中澳关系急转直下,两国的经贸合作受到很大影响,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葡萄酒、矿物失去了中国的巨大市场,损失不可谓不巨大。而在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中澳关系似乎朝着正常发展的轨道慢慢靠近。
今年7月份,中澳两国外长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会晤,这也是自2019年以来,中澳两国的首次部长级会谈。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指出,这次会谈的时间很长,为改善双边关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可以看出,中澳两国高层的互动正在逐步增加。而通过近期中澳双方的一些举动,也窥探出两国正在给对方留出回旋的余地。继7月之后,两国外长又在9月23日于联合国大会期间再度会面,对此番会面,中国是保持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媒体还以“亲诚惠容”形容之。
而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也指出,中澳两国是可以在贸易问题上各退一步的。尽管中澳目前陷入了一种僵局,但还不至于失去缓和的余地,只要中澳在葡萄酒、矿物出口方面达成共识,中澳两国贸易就能迅速回暖,释放出更多的投资空间。
澳大利亚已经表现出缓和对华关系的迹象,而另一个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国家也开始流露出与中国交好的意向。9月26日,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中英贸易破冰者斯蒂芬就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英国不应该如美国那样,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威胁与挑战”,那种看法太过片面了。英国必须要保持理性,拒绝对华“脱钩”,减少对英国经济的损害程度。
斯蒂芬还进一步指出,英国人不要只是把目光局限于英国国内及欧洲这一片土地上,还要看到中英两国发展的前景。中英两国都是联合国两大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这个大框架下,两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与中国合作,有助于让英国在全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西方总是固执地认为,只要一个国家一强大,就会产生称霸世界的想法,因此快速崛起的中国成为了西方眼中的大敌。尽管中国数十年来一直在为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做贡献,并且为全球经济复苏付出了接近30%的贡献率。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西方不应该忽视。把中国孤立起来,不与中国合作是完全错误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增长贡献者,在当前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作用根本就无法取代。
毫无疑问,离开中国,世界经济就无法走向正轨,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已经让许多国家不堪重负。在多重危机之下,贸然与中国“脱钩”,无异于自废武功,斩断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