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在成都首飞成功。作为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也宣告了“隐身时代”的到来。不过,在歼-20首飞前后,还发生过这样一些故事。
2011年1月11日,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在成都首飞成功
机务员的发现,改写歼-20首飞历史
据悉,歼-20首飞原本被定在2011年1月6日,但在准备试飞时,却被试飞站机械分队王小波的一个发现打断了。王小波注意到,正等待首飞的歼-20飞机的右发动机有一处漏油。消息一出,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当晚8点,故障原因被确定。检查、更换、验证,直至发动机轰鸣声在深夜零点重新响起。经历了4个多小时,故障终于被排除。
“幸亏机务发现及时。”事后,歼-20飞机总设计师杨伟感慨。
首飞时间更改后,气象台台长阳凌带领气象预报团队每天分析上千张气象图表,不敢有丝毫马虎。对于首飞来说,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经过预报演习、首飞任务更改等数次实战演练,天气预报均给出了准确的结果。2011年1月7日夜,在最新权威数值预报资料的基础上,气象台分析得出:11日为最佳可飞日。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成功,永载史册。
歼-20首飞试飞员谈首飞体验
作为歼-20首飞的试飞员,李刚回忆起那次试飞,难掩兴奋:“作为一名试飞员,能够首飞歼-20验证机,是幸运中的幸运。”
2011年1月11日下午1时11分,李刚驾机成功起飞。“时间刚好是八个‘一’!”李刚说,时间上纯属巧合。原定6日进行的首飞计划,因为成都的天气原因被推迟到11日。
八个“一”,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昭示,在歼-20身上,因为包含太多“第一”,也包含了人们对歼-20的巨大期望。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航空人专门树立了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雕塑设计灵感来源于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歼-20战斗机成功首飞,八个“1”造型暗合“八一”,彰显了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报国的军工本色。
歼20首飞的试飞员李刚
被问及对歼-20的驾驶体验,李刚用了两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字来形容:“梦幻!”
歼-20的驾驶座舱不仅宽敞、简洁,而且布局合理,驾驶体验极为舒适,被李刚称为中国迄今“最梦幻战机”。“所有看过歼-20座舱的人都会感叹:这么整齐,电门这么少!”李刚说,在歼-20的座舱里,无论软硬开关,都极具现代感。
李刚说,歼-20的座舱,不管什么电门,根据开关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夜间飞行,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电门,有着很好的防差错设计。“操作就像我们在手机上玩游戏一样,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非常快。”
一名飞行员曾形容驾驶歼-20的体验说,一体化液晶显示屏,简洁的电门开关……真正实现了“信息在眼前,控制在指边。”
李刚说,座舱布局对一架飞机非常重要。歼-20的座舱设计,被李刚称为是“最好的办公室”,其成功之要诀,在于歼-20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带领试飞团队的深度参与。
“杨伟给我们发了很多空白的座舱图,给了好多电门开关的小图片,让我们自己去体验,把相应的开关贴在自己认为合理的位置上。”李刚说,如果大家都贴在一个位置上,说明意见一致;不一致,就开会讨论。
在李刚的印象中,这样的讨论至少经历了五轮。“最后,所有的座舱布局都是一个协调的结果。”从试飞团队画出来的一张张图纸,到木头座舱,再到金属座舱……设计师与试飞员一遍遍对接,对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终成中国最具科幻感的战斗机座舱。
此外,李刚还曝光了歼-20座舱设计的一大革新,即采用侧杆操纵,与传统战斗机座舱的中置操纵杆相比,侧杆设计具有很大空间优势。李刚表示将操纵杆挪到右侧之后腾出了中部空间,歼-20在飞行员面前从容布置显示器,增加了显示范围。侧杆设计也增加了飞行员的舱外视野,提高了乘坐舒适性。李刚还首次透露歼-20的侧杆操纵行程小,飞机操纵起来很灵敏,有利于该机的大过载机动。
为了纪念歼-20首飞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航空人专门树立了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
自2011年以来,李刚在空军试飞局一直担负歼-20技术型号负责人,带领试飞团队完成歼-20测试工作,为我国歼-20最终定型、列装服役,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歼-20首飞之际,正值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到访中国。歼-20的首飞成功,让盖茨记忆犹新,后来他曾坦言,美国情报部门低估了中国研制新一代战机的能力。
首次靶试失败,后续靶试弹无虚发
据媒体报道,歼-20首次靶试当日,发生过一次小状况。首次靶试当天,寒风凛冽,地面指挥中心向空中飞行员下达发射导弹指令。导弹发射出去了,却没有命中靶机。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新机任务系统主管总师王阳称,在靶试现场,眼睁睁地看着新机发射的导弹偏离靶机,大家的情绪都失控了:几年时间的研发与努力,难道就要付诸东流了?
痛哭过后,王阳率领团队马上跑回工作室进行数据分析,仅两三个小时就迅速锁定了故障原因。原来靶试时,正好遇上某成品一个极小概率故障,导致失败。通过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攻关,后续靶试弹无虚发。
歼-20座舱设计的一大革新,即采用侧杆操纵
王阳说:“在试飞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对项目本身的发展、对团队的成长都不是坏事……这次过后,我们就没再失败过。”
歼-20战机的成功研制和装备部队,实现了“打造跨代新机、引领技术发展、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卓越团队”的工程目标,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四代向第五代的跨越,为新时期我国空军实现战略转型、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奠定了基础。目前,歼-20已批量列装我空军部队,并已形成了战斗力。
随着双座型歼20S战机被官方公开宣布,这款新版的歼20战斗机引起了外界的一片哗然,难道说歼20这款战斗机是要变成变形金刚吗?不过,俄国对这款新型机的出现发出了感叹,称双座型的第五代战斗机简直就是史无前例,因为这款双座型的歼20S,有着非常特别的用途,这款战机所能执行的任务,绝对不是一般的单座第五代战机能够轻易完成的。
图为暗剑无人机的概念图
让双座型歼20作为无人机指挥机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可能将其装备的所有战斗机从原来的第四代战斗机全部变成第五代战斗机,因为五代机的单机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哪怕美国的F35战斗机通过全球化规模生产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自身成本,大批量购买这款战机的价格依旧会让相当部分发达国家难以接受,所以,第五代战斗机只能作为最精锐部队才能使用的武器装备,而并不能被大规模全军列装。
图为双座版歼20
因此,在第五代战斗机的装备数量受到明确限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每一架第五代战斗机在战场上的停留时间,就成为了所有能够研发并且生产五代机的国家未来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不管是俄罗斯的猎人无人机、中国的暗箭还是美国的RQ-180又或者是低成本的XQ-58A,都是各国为了确保战场上的第五代战斗机不会在战场上快速耗尽自身弹药而研制的火力代替无人机,但是,即使第五代战斗机已经高度智能化,它也没有办法代替飞行员对这些无人机发号施令,代替飞行员给这些无人机分配目标的,所以,像是歼20BS这样的双座战斗机,就能通过借助额外飞行员多出来的一双手来给这些无人机分配目标。
而同样的处理方式同样也被用在了第四代战斗机的身上,因为即使像是美军F35战斗机这样有着先进航电设备的战机,其机载AI也不可能代替已经忙不过来的飞行员为与其保持通讯的第四代战斗机分配需要攻击的目标,所以,一名专职指挥工作的飞行员能够为整个战机编队解决很多单一座舱战斗机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图为俄罗斯猎人无人机
最后,歼20的定位,是一款专精于争夺制空权,以及对敌军空中关键节点目标执行突击任务的空优特化型隐身战斗机,这意味着歼20战斗机经常需要执行长距离飞行后的作战任务,倘若这款战斗机只有一名驾驶员,这将意味着飞行员必须在疲惫状态下对敌人发动攻击,而像是歼20BS这样的双座五代机可以让两名飞行员轮流分配操作时间,确保在长途飞行后两名飞行员都有着相对较好的状态应对敌人,从而有效提升作战成功率,以及战机在完成任务后顺利返回的概率。
所以,在机载AI的性能提升到可以能够代替飞行员完成相当部分任务之前,双座机是解决第五代战斗机对飞行员素质和能力要求过高的最好办法之一,而像是歼20BS这样的第五代双座战斗机,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五代机作战体系当中核心部件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