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70年代以后,苏军无论兵员、还是主战装备的数量上都开始占压倒性优势,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战术飞机、武装直升机的数量方面远远超过北约,同时苏联在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的数量、质量上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
60年代初中期苏军的常规力量劣势已经通过装备数量的补充获得弥补,即使不依靠战术核武器,苏军也自信在2星期左右的速度就能够占领全部西欧国家,北约事实上只能以战术核武器遏制苏军在正面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同时苏军驻扎中苏边界的陆军师数量接近50个,30日内50%的师就能完成战斗准备,90日内所有部队就可全部齐装满员。
一:苏军的核武器指向
冷战年代苏联战略火箭军制定的是战术、战略层次衔接的多层次核威慑理论,冷战年代,华约共有3个方面军组成,坦克20000辆,兵员200万!作战前线正面1700公里,进攻纵深1000公里,SS-12/22中程弹道导弹负对900公里范围内的高价值战术目标实施核突击。
苏军驻德方面军由2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组成,SS-23负责500公里的攻击纵深,500公里纵深是敌人主要的二线集结、支援兵力都集中地,打乱了500公里纵深之内的敌人防御,就意味着敌人持续作战能力将会大大降低。集团军的攻击纵深300公里,其精确弹道导弹火力打击、核弹头攻击由「飞毛腿」战役战术导弹负责。
一旦苏军全面发动对北约的大规模常规进攻,北约首先对进攻苏军集群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话,那么苏军就即刻以射程120公里的SS-21、500公里射程SS-23、900公里射程SS-12/22战役战术核导弹加上战术飞机携带的小型核弹头对北约纵深120-500-900公里的后方兵站、集群实施核打击,如果北约对华约国家首都、苏联西部大城市实施核报复,苏联的核报复上升到战略打击层次,以SS-20对北约国家的首都实施核打击,美苏核战争的爆发,美国使用洲际弹道导弹对苏联主要城市实施打击,苏联也将对美国主要城市实施打击,高潮时期,苏联战略火箭军一共部署了726枚SS-12/22,200枚SS-23、650枚SS-20,170枚旧式的SS-4中程导弹。SS12/22、SS-23短程弹道导弹大部分部署在华约国家。
60年代苏军针对中国部署的核武器是射程2080公里的R12(SS-4)中程弹道导弹,是攻击中国大都市的主力,在冷战时代对中国形成核打击的力量是SS-22,大约40枚SS-22沿着远东、新疆的中苏边界部署,在哈萨克斯坦也部署了少量。
它们主要针对东北、新疆的工业城市,主要军事基地、部队集结地实施打击,1978年以后苏军的陆基核突击的主力由SS-20全面负责,SS-20由着名的莫斯科热动力技术研究所研制,正式型号是RSD-1015ZH45,拥有15Zh45、15Zh53、15Zh53U三种改良型,长16.5米、重量7.1吨、直径1.8米,采用两节固体火箭,射程5500公里,携带150万吨核弹头命中精度450米,安装在MAZ54712x12轮发射车上,可以实施再装填进行重新发射,反应时间只需要15分钟,机动发射的可靠率达到70%。SS-20应该说是中程弹道导弹中,技术密集度最高、性能最好的武器,即使到今日也不过时。
在SS-20正式装备部队之后,欧洲全部领域处于其打击范围之内。多数针对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是SS-20,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战略火箭军开始沿西伯利亚大铁路部署SS-20,主要针对中国、日本,至少90-100枚SS-20部署到了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沿西伯利亚铁路部署,针对中国、日本。
每个SS-20导弹携带3个弹头,总数大约300个核弹头,足以摧毁大部分日本、中国的大都市和主要的中国核基地。苏联战略火箭军总共装备了650套SS20发射系统,分作48个发射场,在西伯利亚铁路部署的SS-20都拥有固定的发射场和预备发射场,发射区的行动范围大致是80公里左右的机动,在远东,SS-20的主要基地位于新西伯利亚、巴诺、距离苏蒙边界最近的SS20基地是德罗维亚纳亚、坎斯克,鉴于当时中国、日本根本没有及时的卫星侦察能力,要确认这些基地的详细状况是相当困难的。
一个SS-20发射基地控制9枚导弹,3个SS-20基地就足以涵盖中国全部大都市、主要的核基地,这些基地多数位于森林地区,十分便于隐蔽,平时驻留在平顶的仓库之内,接到作战命令即刻驶出,在森林之间的公路上实施待机作战。
首次打击大约需要动用50枚SS-20,分别打击二炮基地,最为优先选择的第一击目标应该是大约50-80个位于河南、湖南、新疆、山西、山东的DF3、DF4、DF5弹道导弹真假基地、6个Tu16轰炸机基地等,总数大约为100个核战略目标苏军战略火箭军的核威慑作战条令规定,对一个核发射井至少应该使用2个左右的打击弹头,确保彻底摧毁,剩下的50枚SS-20还将作为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在侦察卫星发现幸存的二炮DF4、DF5、DF3之后,实施第二次打击。因此仅仅依靠SS-20的力量,战略火箭军就具备了对中国实施第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这些核威慑手段,还不包括在中苏边界浅近纵深部署的Tu95/Tu22M3战略轰炸机,尤其是Tu95装备的H55核巡航导弹射程达到2400-2700公里,在苏联境内飞行就足以攻击新疆、山东、河南、山西等纵深地区,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主要是第326重型战略轰炸机师的第79重型轰炸机团,第132重型轰炸机团,第182重型轰炸机团,第200重型战斗机团,第444重型轰炸机团,分别驻在5个战略轰炸机基地,距离中苏边界最多不超过300公里,冷战时代的意面明显针对中国,穿越蒙古,对内蒙古、北京的战略目标实施空袭。
二:俄军的核武器指向,
冷战结束以后,北约与俄罗斯的政治、军事摩擦、对立外在化,俄罗斯军事工业界每年只能够生产个1营(31辆)T90S主战坦克装备陆军,同时还将改良2个营的T72M1、2个营的BMP3步兵战车、1.5个连的T80主战坦克和150辆BTR-80轮式装甲车。
没有建造一艘吨位超过4000吨的大型水面舰,主要建造的水面舰只有1900吨的导弹护卫舰。战略轰炸机是苏联时代的老本,目前拥有158架Tu22M3,16架Tu160,64架Tu95MS由于机龄老化,真正处于完全服役状况的俄战略轰炸机数量更少,只有66架Tu22M3处于战备状态。
在严重短缺军事经费的现状之下,俄集中力量发展核战略,计划保持220-260枚洲际弹道导弹,8-9艘战略核潜艇,携带136-148枚潜射弹道导弹,空基战略核打击力量保留50架战略轰炸机,核弹头的数量总共将达到1800-2000个,锁定了美方至少1500个战略目标,保持了最低限度的保证相互摧毁能力。
2007年以后,俄战略火箭军已经开始部署开始部署针对美国的SS-27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分作井式发射和公路机动发射,具备打击核导弹发射井和攻击民用战略目标的能力,除此之外也进行了2次SS-24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实验。这种最新型导弹安装了新型的分导弹头,号称能够突破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SS25)、RS18、RS20洲际弹道导弹也都将进行延寿工作,共有481枚洲际弹道导弹(201枚RS-12M,48枚井式发射的RS-12M2、6枚公路机动发射的RS-12M2。
122枚RS18、104枚RS20),账上记载的战略核潜还有17艘,携带288枚战略导弹,其中96枚RSM50、60枚RSM52、96枚RSM5436枚RSM56。部分P667BDRM战略核潜已经换装了改良之后的RSM-54战略导弹,此外还有79架战略轰炸机,其中15架Tu160,64架Tu95MS,现在这些核弹头的数量总共只有不到1000个,已经不足锁定美方1500个战略目标。
三:结语
1970-1980年代,中苏的核力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中国只拥有的16枚东风4准洲际弹道导弹、15枚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不超过30-40枚。总共大约70-80枚陆基战略导弹,这样的水平,即使仅仅与SS-22、SS-20短程、中程弹道导弹力量相比都不是一个档次,还不计算战略火箭军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和太平洋舰队核潜艇的战略导弹打击力量。
中国唯一的一艘092战略核潜是在1987年以后才形成初步战斗力。在核战争预警、先发制人打击的多种手段方面,中国与苏联也远远不是一个档次。苏军拥有相当发达的侦察卫星、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地监视中国核导弹基地的情况,甚至发射准备工作,苏军在70年代开始部署了Cosmos-520红外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从80年代开始,Oko/US--KS/SPRN预警卫星开始服役。而中国在80年代初期所发射的侦察卫星至多只能滞留太空二星期,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的数量是零,苏军能够对中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核打击!而中国却不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1969年,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在国防委员会会议上声称:可以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但是立刻被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否决,认为即使这样做,也不能阻止中国游击队,假设发生核战争,苏军仅仅凭借SS-20就占有压倒性数量、质量上的优势,然而,核战争没有100%的可靠性和安全保证,理论上出现2、3枚漏网的DF3中程弹道导弹,苏联远东的三大主要城市可能也就不存在了,哪怕只有一枚DF5能够打到莫斯科,苏联也不敢轻举妄动,而在冷战年代中国却没有发展短程核战术弹道导弹,东风弹道导弹完全是威胁之用。
50年过去,双方实力己今非昔比,随着中国军队在常规武器上已经有压倒性优势,俄军在中俄边境的兵力已经降到区区几万人,虽然俄中之间因为北约的继续东扩而进一步接近,但叶利钦时代俄军实际上非常防范中国,2008年以后,这种情况大大改变,随着美俄、美中关系的恶化,俄中目前几乎在各个领域没有明显的摩擦,更多的俄国军人认为中国对俄友好,2020年,俄战略火箭军在中俄边境的核基地已经废弃,所有弹道导弹都是能射到美国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