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帝都治安,长安实行了严格的夜禁制度,宫城,皇城各门,郭城门以及坊市之门,根据在直通郭城门的6条大街上设立的街鼓,每日定时启闭:夕阳西下,首先是承天门上暮鼓敲动,然后六街之上,街鼓紧随其动,擂动八百声,各门遂闭,行人禁行,所谓"六街鼓尽行人歇,九衢茫茫空对月"。夜禁之后,有骑卒巡街叫呼,武官巡查夜探,城门坊角,都设有武侯铺,内置卫士百人至5人不等,因公事或者吉凶疾病等急事者,必须持有府县或者本坊的"文牒"才可出行。每年只有在三元放灯之夕,夜禁制度才临时解除,各门大开,允许百姓市民出门观灯,所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宫城位于大兴城的北部,皇城和宫城东西三面相接。根据考古勘察,皇城南面第一条大街宽度有120米,皇城东面第一街宽度为134米,皇城西面第一街因破坏严重,测得最宽处为68米,隋大兴城建成时皇城和宫城墙已经建好。根据《长安志》的记载:宫城墙高万丈五尺,合今10.3米之高,由于皇城和宫城墙是在初建时一次修成的,因此,可以推测皇城墙应与宫城墙高度基本相同。皇城墙和宫城墙修建得极为坚固,隋唐两朝前后数百年,都没有对其进行过大规模重建。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安城甜水井街新开口处,成功发掘了位于皇城西南角的含光门遗迹,含光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7.4米,南北宽19.6米,有3个门道。在今天含光门博物馆内,游客可以清晰看到一段保存完好,拥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5个夯土层断面的城墙遗迹,以及唐代城墙过水涵洞。
宫城是全城设计的核心。唐长安城中共有三处宫殿群,太极宫承隋之旧,坐落在全城南北中轴线最北端,布设在都城北部正中"九二"高坡偏南的最高处,内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建筑韵律庄重严整,有威严的气势。太极殿巍峨高大,甘露殿"月宇临丹地,云窗网碧纱",凌烟阁"画阁凌虚构,遥瞻在九天。丹楹崇壮丽,素壁绘勋贤",北面正门玄武门"城高凤楼耸,场迥兽侯新"。四面共有城门10座,南面正门承天门上建有高大的楼观,横街是一个开阔宏大的广场,唐玄宗常游宴于此。衙署是都城的行政中心,当然以紧靠宫城最为适宜,故皇城被安排位于宫城正南的"九三"高坡之上。
在原有太极宫的东北,位于龙首原东趾"北据高原,南望爽恺"之地,是大明宫。最初名为大安宫,是太宗为了安置退位的太上皇李渊所置,在高宗朝重新开始大规模修建,体现了高宗朝以降,加强皇权内廷势力,削弱外朝的意图。每逢元朔朝会,来朝者仰望玉座,若在霄汉,有一种拔地而起上接云霄的气魄。大明宫通过地势的崇高、形体的巨大、环境的肃穆威严,将皇权至尊的观念实体化。自1998年起,大明宫遗址就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普查与发掘工作,考古发掘探测的结果,位于南宫墙的建福门东西宽度35米,南门长约17米,拥有3个门道,从今天存留在探方里的,宽度达6米的深色夯土层来看,高耸巍峨的城墙可达6至9米高。大明宫的太液池,分为东西两池,西池水面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万平方米,除了史料上记载的蓬莱岛,太液池内还有两座岛屿,在太液池周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青石制的廊柱础石、步道,以及5件残损的鸱尾,众多的灰陶质兽面,莲花纹方砖。"这些发掘都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太液池边景观的描述,《旧唐书宪宗本纪》说,太液池周围廊庑四百间,南岸与西岸都有宫殿、水榭、楼阁。作为整个大明宫遗址的中心,今日的含元殿遗址已经探明拥有58个柱础,每根殿柱直径在70厘米左右,《大唐六典》中,记载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东西广五百步,殿前玉阶三级,每级引出一螭首,其下为龙尾道,委蛇屈曲凡七转"。探测察明,殿内两列内柱间距9.7米,并与相邻前后檐柱相距9.2米,形成十三间的面阔,五间的进深。"由此可推算,含元殿大约东西长60余米,南北宽40余米,殿前有两座阁楼式建筑,翔鸾阁与栖风阁,在含元殿前东西两侧高台上,既可南观长安城坊市,也可北望宫城其他建筑。
为了解决这座宏大都市中士庶百姓、皇廷贵族的生活用水、环境用水与水运,隋唐两代王朝在扩建长安城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八水绕长安"这一丰富的水源条件,分别从长安的东南西三面修建渠道,引水入城。长安城有细水穿流之余,更有树木成荫,所谓"垂杨十二衢,夹道夭桃满",晋昌坊大慈恩寺前有水竹森邃,太极宫中有大片石榴林,东苑附近有梨园、樱桃园与葡萄园,宫内水面往往是荷叶覆盖,在2009年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大明宫太液池中发现了一片淤泥,里面居然有一大片完整的荷花叶,根茎印迹,根据植物孢子粉测定,宫苑水池周围还种植有大量的柏树与柳树,从而印证了唐代诗歌中关于长安"园林树木无闲地"的叙述。
以太极宫为中心,整个长安城布局如同棋盘,街道纵横交错,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居高临下,用"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长安城的格局。
在唐代长安的东南,拥有曲江池、乐游原两处自然形成的地貌,丰富了整体景观。乐游原延展于外郭城东南之升平、新昌诸坊间,平均海拔450米,位于升平坊东北隅的乐游庙海拔则达480米,所以《长安志·唐京城》记载说:"乐游原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无怪乎杜甫说"华诞势最高,对酒平如掌"。因地处最高,极目四望,曲江如一涨清澈的潭水泛着粼粼涟漪,坊里屋舍如层云绵延,烘托着皇城与宫城高入云霄的城阀。规划布局把建筑与交错起伏的地貌完美统一在一起。
随着城市功能性分区的诞生,长安出现了坊(居住区)与市(商业区)分隔发展的格局。长安之"市"分为东市和西市,是当时全国贸易中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据近代考古发掘显示,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24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八门。西市内四街宽16至18米,主要为车马道,两旁有排泄水沟,及1米宽的人行道。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贸易市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
唐都长安因此是公元7、8世纪时世界第一的国际性大都会,全盛时期大约100万的总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国居民大约占到总数的2%左右,仅是流寓在长安的西域各国使者就有4000多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卡林顿·古德里奇因此在《中国人民简史》中感叹:"长安不仅是一个传教的地方,并且是一个有世界性格的都城,内中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达旦人、西藏人、朝鲜人、日本人、安南人和其他种族与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平共处,这与当日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成为一个显明的对照。"
长安城既是唐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唐代士人精英豪迈自信、积极乐观的情怀的寄托与具体体现。无论是岑参的"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亁",还是刘禹锡的"春明门外即天涯",抑或骆宾王的"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都展示了长安从一座具象城池向盛唐精神文化符号的过渡与升华
"天宝以后,长安景象,日渐衰耗",安史之乱,终结了唐王朝中期的繁荣景象,地方藩镇林立,李唐中央政府地位的衰落,导致这座壮丽的都城开始频繁遭遇战乱民变的蹂躏之灾: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兵入长安,唐代宗李豫出逃陕州,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官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焚宫闱,省市,居第略尽",而前来勤王的诸道官军军纪败坏,入城后对残破的长安继续"纵火焚剽",导致长安"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此后虽然经京兆尹王徽修复,但长安内外已是"荆棘遍城,狐兔纵横"。此后,僖宗光启元年(885)、昭宗乾宁三年(896)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分别率兵攻入长安,又大肆洗劫,迫使唐皇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