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已经进驻空间站有已经有20多天,他们还将在空间站呆上5个多月的时间,这漫长的5个月时间究竟要如何度过呢?
航天员可以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实时观看电视直播,也可以随时给地面打电话。他们还可以通过局域网给地面的亲友发信息、图片、视频等。航天员也都在重量限制范围内携带了私人物品,比如喜欢的书、照片等。
在航天员携带的物品之中,还包括了自卫手枪,为什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驻空间站,还要携带手枪?
中国航天员有配枪的传统
其实,从神舟五号开始,航天员就已经有携带手枪的习惯,这属于个人救生物品和装备。航天员的个人救生装备通常包括救生联络物品、医疗卫生用品及生存用品。
救生联络物品主要用于航天员返回着陆或着水后,航天员与营救人员相互间的通话、定位、导航、发送信号(如发烟或发光药柱,闪光或反射光,海水染色及哨声等),以便于搜索营救和转移。生存用品可为航天员提供返回着陆或着水后等待救援期间的生存支持,并提供点火、自卫、定向、钓鱼、防止鲨鱼袭击、防水防晒保暖等功能。
数据来自中国航天集团
而自卫手枪就属于生存用品。我们可以在杨利伟的左手边,看到许多的包裹,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救生物品和装备,除了自卫手枪之外,还有自卫小刀。
当时杨利伟携带的是64式手枪,这是中国研制出的第一个国产自动手枪,当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航天员究竟带的什么型号的自卫手枪,这无从得知。
航天员配枪的原因
航天员携带自卫手枪,并不是为了防范外星人,毕竟,64手枪口径7.62毫米,枪长155毫米,射程只有50米,对外星人可以说毫无威胁力。
自卫手枪的主要作用是在飞船出事紧急降落,或者降落位置出现偏差等特殊情况时,用于自卫的,毕竟,苏联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1965年3 月,苏联上升2号『 Восход-2』飞船发射升空,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进行太空行走,“上升 2 号”飞船绕地飞行 17 圈即将返回地面时,突然遥控装置失灵,制动发动机停止工作。
两位苏联宇航员不得不多飞 1 圈并且改用手动操纵装置启动制动发动机,由于这个故障,“上升 2 号”飞 船降落地点也不是原定的苏联南半部地区,而是在北部的彼尔姆的山区之中。
这里属于原始森林,有熊和狼出没,在狼嚎声中,两位苏联宇航员战战兢兢度过了1夜,幸亏苏联宇航员携带了手枪防身,后来,两个宇航员自制滑雪橇,走出了原始森林。从此之后,苏联宇航员就养成了带枪的习惯。
而作为最早出现在航天员大队名单上的人,中国航天员李庆龙和吴杰被派往世界最著名的航天员训练中心——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系统训练,他们学成归国后,培养了我国最初的一批航天员,包括杨利伟、费俊龙等第一批航天员。所以中国航天员也继承了苏联的这个习惯。
吴杰(右一)和李庆龙
飞船落点精准,为何还需要配枪
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已经引入神舟十二号飞船设计之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这也保障了我国的载人飞船可以实现精准降落。以神舟十二号为例子,从第一次落点预报到最后实际落点的精度,仅仅相差847米,其精度之高,达到了全球先进水平。
那这样不是不需要带自卫手枪了吗,毕竟落点精准度如此之高,搜救人员都在现场严阵以待了。
并不是,在进行空间站建设任务的时候,个人救生物品和装备反而更加不可缺少,因为空间站还处于建设状态,难保会出现什么问题。除此之外,太空环境复杂又危险,空间站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是来自外部碎片的撞击(速度高达每秒数千米),而这些撞击可能会让空间站失压,那这样航天员就需要紧急撤离。
以美国国际空间站为例子,正在绕地球飞行的国际空间站先后遭受了上千个比子弹速度还快的微小碎片打击。十几年来,尽管这些微小碎片没有让国际空间站变得“千疮百孔”,不过,却给空间站外表留下了数千个撞击坑。
这也是为什么神舟十二号发射之后,神舟十三号立马处于待命状态,神舟十三号上天之后,神舟14号又立马进入待命状态,若空间站技术验证失败,8.5天即可升空援救。
像今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就进行了首次紧急撤离演练,这一次的演练主要是模拟核心舱遭遇撞击,内部产生了失压的情况,三名航天员要紧急撤离到神舟十三号的返回舱当中。
早在2018年,航天中心就针对空间站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飞船应急返回着陆沙漠地域的特殊情况进行训练,旨在让航天员进一步掌握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救生物品的使用方法,共有15名航天员参加,这些救生物品中就包括了自卫手枪的使用。
在这次训练中,航天员克服了大风扬沙、烈日高温、降雨降温等恶劣气象条件的考验,真实体验了沙漠的自然环境,也进一步验证了救生物品配置的合理性,为后续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
远距离求救联络及野外生存掩体搭建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的飞船降落精度如此之高,还要佩戴手枪的原因,就是为了在应急返回时,可以起到自卫防御的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对航天员安全的重视。
当然,我们希望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手枪永远不要用到,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这次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执行出舱任务,将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组件安装,为后续空间站建造打下坚实基础。航天员要安装的是什么组件?出舱活动会持续多长时间?这次出舱和神舟十二号的出舱任务有什么不同?一起了解一下↓↓↓
本次出舱任务依旧是由三名航天员共同配合完成,两名航天员出舱,一名航天员留在舱内执行指挥与协作任务。但不同的是,有了神舟十二号乘组的经验,神舟十三号乘组从准备到出舱的速度会提高。
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主管设计师 李学东:神十二的任务重点有舱外服和机械臂的匹配,还有工具的一些验证、舱外工具箱的组装,相当于是我们一个能力的验证。
神十三开始,直接装完操作设备之后就奔着工作去了,这个流程肯定是一个简化的过程、而且很快。相当于出舱之后,把更多时间留给工作点进行设备的操作。
本次出舱任务,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三名航天员在这6个小时内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安装大小机械臂的级联装置。
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主管设计师 李学东:这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就是我们大小机械臂的级联装置的舱外安装,包括两个:一个是悬挂装置,另一个是转接件。
悬挂装置是装在舱壁上、未来给转接件进行一个固定,还有一个是供电供热的功能。
除了安装悬挂装置,级联装置中最重要的转接件,也要在这次出舱中安装完成,确保未来实验舱上的小机械臂与核心舱的机械臂顺利连接组合。
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主管设计师 李学东:转接件是大小臂到时候用的,核心舱发射了一个大臂,明年也是一个核心舱同等体积大小的一个实验舱,它带一个小机械臂上行。三舱组建完成之后,大臂会抓住转接件、去捕获小臂,大小臂就会形成一个组合臂来支持航天员的出舱,包括载荷的一个照料,这回就把转接件装好,后续就用起来了。
专家介绍,机械臂转接件是一个圆盘形状、两头各有一个适配器、大小机械臂的末端捕获设备分别抓住转接件的两端来实现大小机械臂的组合,为后续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