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国博弈 > 正文

中俄能源谈判生变,一切准备推倒重来,蒙古被踢出已成定局?

时间:2024-12-28 13:16:12        来源:都市军事

 从俄方最新的表态来看,中俄新天然气管道重新开始谈判,或面临推倒重来的局面。而原先作为第三方的蒙古,被踢出这个项目的可能性,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日前表示,从俄罗斯出发,途经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已经启动实施,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参数计算、可行性研究以及初步谈判。

【负责能源事务的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

诺瓦克指出,新天然气管道的输送能力约为每年450亿立方米。其中100亿立方米将用于满足哈萨克斯坦本地的气化需求,剩下的350亿立方米则输往中国。

每年35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中俄之间目前唯一通气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每年最大输气量为380亿立方米,而“北溪2号”管道为550亿立方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途经哈萨克斯坦的路线规划,算是俄罗斯重新捡回来的“新方案”。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019年底通气后,两国之间再新建一条天然气管道的计划就很快被提上了日程。由于东北方向已经有了东线管道,加上途经阿尔泰山脉的设想早已成为废案,所以比较现实的方案就是途经第三国。

【诺瓦克指出,新天然气管道的输送能力约为每年450亿立方米】

那么只要翻开地图,就不难发现,中俄能源管道途经第三国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走蒙古,另一个就是走哈萨克斯坦。

最先行动的是哈萨克斯坦,2020年2月,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努尔兰·诺加耶夫便表示对中俄天然气管道穿行哈国境内的可能性感兴趣,为此他还特意去了一趟莫斯科。而与此同时,当时还只是俄能源部长的诺瓦克也宣布,俄方正在评估途经蒙古的可能性。

双方最终选择了途经蒙古的方案。俄乌冲突爆发后,为了弥补失去欧洲市场的收入损失,相关进程开始加速。

2022年4月,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在接受采访时乐观地预估,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开工,并在2029年建成——5年的建设时间,显然参考的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经验(2014-2019)。

【中俄能源管道途经第三国的选择,一个是走蒙古,另一个就是走哈萨克斯坦】

同年9月,诺瓦克表示,俄方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中方达成最终协议。普京后来在出席东方经济论坛时也透露,中俄已经就天然气管道的几乎“所有参数”达成了一致,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天然气的定价。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一般大型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都需要附带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合同,规定通过该管道运输的天然气的价格。合同遵循“照付不议”的原则,即天然气的定价会比市场价格低,而作为交换,买方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最少数量的天然气,否则就算是一立方米都不买,也得付相应的钱。

那么根据俄方的说法,中俄就是卡在价格谈判这一步了,估计是俄罗斯开出的价格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其实从双方的官方态度上,我们也可以从侧面一窥其中的情况:过去这两年,几乎所有关于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的消息,都是从俄罗斯那边传出来的,而中方这边基本上很少谈及此事,更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一般大型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都需要附带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合同】

时间来到今年8月,在普京即将访问蒙古的前夕,一位蒙古前高级安全官员通过《金融时报》“奉旨泄密”,称蒙古已经将该管道排除在2028年的长期发展规划之外,他们认为双方暂时还无法达成一致。

俄方随后反应迅速。先是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赶紧澄清,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处于“高度的准备状态”,只要同中方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那么项目就可以立即开工。

随后普京在接受蒙古媒体专访时表示,如果管道建成,那么蒙古不仅能够收取管道过路费,还将可以在过境运输过程中进口廉价天然气。

普京就差把“折扣”两个大字甩到蒙古脸上了,希望拿这些好处来挽回蒙古——但从后来普京访蒙达成的协议和两国声明来看,这事估计暂时是没戏了。

随后普京在接受蒙古媒体专访时表示,如果管道建成,那么蒙古不仅能够收取管道过路费,还将可以在过境运输过程中进口廉价天然气。

普京就差把“折扣”两个大字甩到蒙古脸上了,希望拿这些好处来挽回蒙古——但从后来普京访蒙达成的协议和两国声明来看,这事估计暂时是没戏了。

同样是上个月底,普京对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新闻发布会上,普京告诉媒体,他已经与托卡耶夫总统商讨了关于过境哈国对华出口能源的路线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俄罗斯专家开始在媒体上论证管道途经哈萨克斯坦的可行性,以及该项目能给该国带来的好处。有分析指出,哈萨克斯坦方案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的“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设施,这条路线的运力尚未得到完全利用。

换句话说,如果使用哈萨克斯坦方案,建设时间可能会大幅缩短,更早地实现对华输气。

但最后还是那个问题,无论俄罗斯怎么改道,天然气的定价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途经哈萨克斯坦或许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推动降价,但以此带来的降价幅度,能否达到我们的预期,就是另一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