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海风云 > 正文

台退役上校呼吁,只要大陆答应2个条件,台湾随时可以和平统一

时间:2024-10-13 16:10:02        来源:都市军事

 声 明 : 本 文 内 容 均 引 用 权 威 资 料 结 合 个 人 观 点 进 行 撰 写 , 文 末 已 标 注 文 献 来 源 及 截 图 , 请 知 悉 。

“台湾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这是近日再次被冲上热搜的话题,也是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的嚣张言论,我国外交部所给的回应。

可就在之前,台湾退役上校,也是前海军舰长黄征辉,曾在一档节目中公开发言过,台湾是可以和大陆和平统一的,不过必须在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黄征辉当过海军,他的发言算是岛内比较理智的一派,所以大陆的网友们,也就听了听他的呼吁,对于第一个第一个条件,几乎没有人反对的,毕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达成了共识。

可针对第二个条件,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同意。

那么这两个条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为何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而台湾能否在建国百年前,回归祖国大陆的怀抱呢?

台湾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两岸人讨论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网民们开始关注国际局势,尤其是中东现在一片乱,只要台湾方面有一点点“独”的言论出来,就会被立刻注意到。

到底两岸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统一?或许每个人在心中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而大陆方面看似没有大的动作,但其实一直在为此事积极筹划着,并且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台湾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之相对,台湾方面的政治因素则要复杂许多,尤其是民进党的赖清德“上台”后,更是背祖忘宗,鬼话连篇、恬不知耻。

 

台湾民进党可是有名的“台独党”,曾经还得到过李登辉的支持,可想而知,当民进党成为台湾执政党之后,两岸统一之路肯定会走得更加艰难。

不过就在2022年,台湾退役上校黄征辉在节目上的一次发言,引起了大陆群众的关注,毕竟大家都想看看“井底之蛙”们又有了怎样的奇葩言论。

而曾是海军的黄征辉,跟那些所谓的台湾名嘴不一样,他见识过大陆的强大,只要一声令下,解放军就可以直接用武力统一台湾,从踏上台湾的那一刻,或许几个小时不到,就能统一台湾。

可即使是现代战争,也免不了枪林弹雨,受到伤害最深的便是台湾普通民众,这也是为何大陆一直不愿意走到武统这一步,想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

结果是一定的,那就是台湾一定会统一,但用什么样的方式统一,确实一个变数。

而黄征辉便非常理智给出了自己解决两岸统一的办法,只不过他说的办法,能不能行得通,就看大陆同不同意黄征辉所提出的两个条件,只要同意,那么台湾解放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难道台湾的军事专家都是如此异想天开么,台退役上校黄征辉在一节目中,曾针对两岸和平统一问题,给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声称:只要大陆答应了这两个条件,台湾分分钟都可以和平统一,其中第一个条件赢得了大陆群众们的支持,可第二个条件是完全不可能的,根本就不可能,就连想都不要想。这两个条件究竟是什么呢?

其中第一个,便是台湾要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社会制度不能改变,不管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等等。

对于黄征辉提出的这第一个条件,大陆群众们反应并不是特别大,纷纷便是赞成,就算是一个省的两个城市,在语言交流、生活方面上都有彼此的习惯,不可能说是非得采取同一个标准。

更何况,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这么多年,自然是不可能轻易改变其现行社会制度,采用强硬手段的话,指不定会造成更大的动乱。

关于这个问题,大陆早在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就已经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也就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和平谈判、高度自治。

且看现如今的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再说,本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就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只不过最早实践在了香港、澳门上,结果也证明了,这个制度是完全充分可行的。

 

所以黄征辉提出的这第一个条件,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初心是一致的,将台湾划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着高度自治权,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制并存,能够共同繁荣。

这也与台湾要维护自身利益并没有任何冲突,甚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陆,早已让台湾望尘莫及,早日和平统一,对台湾的经济社会是有利无弊的。

这第一个条件,群众们自然双手赞成,不会提反对意见。

可当黄征辉将自己的第二个条件提出来之后,别说中央政府同意,就连普通的大陆老百姓,听完之后都是摇摇头,表示坚决不可能,简直是痴心妄想!

那么黄征辉提出来的第二个条件,究竟是什么呢?为何大陆群众如此坚决反对呢?

台退役上校黄征辉呼吁,只要大陆答应2个条件,台湾随时可以和平统一,黄征辉提出的第一个条件, 其实也就是上世纪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保留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这肯定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而这第二个条件,让大陆群众听了是直摇头,竟是要允许台湾保留军队,并且解放军不能进入台湾。

这简直是太过分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与“一国政策”也是背道而驰,不然为何解放军一直在台海进行军事演习,就是为了用军事势力震慑岛内的“台独”势力,以及不安分的美国。

军事演习中,解放军的实力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就已经让台湾方面感到非常被动,试问两岸统一后,解放军不进台湾,那跟没有统一有什么区别。

台退役上校黄征辉呼吁,只要大陆答应2个条件,台湾随时可以和平统一,第一个条件符合上世纪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保留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这肯定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第二个条件,竟是要允许台湾保留军队,简直是痴心妄想。

关于驻军的这个问题早在香港回归的时候,邓公就已经解决过了,那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为了香港回归的问题,是亲自进行了指导工作。

中国政府再与英国政府的每一次讨论前,都是要亲自请示邓公的意见,尤其后来当在香港进驻军队的问题,成为双方后期谈判的敏感源时,邓公直接拍桌子。

坚持表示中央是必须在香港驻军的,为此邓公还大怒:不在香港驻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在面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威胁”,说“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时,邓公更是丝毫不畏惧,直言我们可以勇敢面对威胁。

邓公的“刚硬”一如既往,面对原则性问题是丝毫不会妥协的,或许是被邓公的震慑住了,撒切尔夫人罕见在离开人民大会堂时,罕见失态摔倒在了台阶上。

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离开祖国怀抱达155年的时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大陆都能丝毫不妥协,何况两岸统一问题呢?

驻军是国家主权的体现,所以黄征辉的第二个条件,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不可能被同意的。

其实关于两岸统一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差一点就能解决了,毕竟蒋介石也是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

甚至周总理对此还表示,国共是可以实现第三次合作的,曾经在各方人士的斡旋下,蒋介石曾表态两岸统一,国共合作是可以的,不过需要达成几个条件。

首先蒋介石自然得考虑自己的下场,所以他希望自己带领旧部回归大陆之后,是仍旧担任国民党总裁的职位,并且定居在老家浙江省。

其次,他走了之后,台湾作为一省,其省长的职位得交给蒋经国来担任。当然外交、军事权自然得交于中央管理。

对于大陆来说,当两岸统一之后,台湾就不能在接受来自美国的经济援助,军事支持,全部交给中央政府来管理。

也就是说,你有困难了跟北京联系,自然会有相应补助的,何必去求别人呢?

其余的几个条件,便更重要了,第一就是台湾的海空两军必须交由北京控制,陆军的编制必须缩减,只允许留有三师驻台湾,抽出一师驻在厦门和金门地区。

军事主动权必须掌握在中央的手中,而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联络地区,则划分在了厦门和金门,将两地合为一市,该地市长得可以有台北方面委派,但必须经北京同意,且政治上要经过审核通过才可以。

最后一个条件,便是针对两岸统一后,台湾政府的官员给如何处理,双方达成的意见,就是待遇照旧不变。

 

本来这几项条件是得到了国共双方的同意,基本是达成了一致意见,可后来却发生了许多事件,让蒋介石不再与大陆谈判。

蒋经国掌权后开放了两岸交流的大门,可好景不长,他去世之后,“台独”李登辉将两岸的关系拉得越来越远,两岸统一问题便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现如今,赖清德掌权后,更是时不时就公开发表挑衅言论,所以台湾问题刻不容缓,不过还是尽量还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是最为稳妥的,武力解决不是我们不敢,而是我们不愿意。

毕竟都是中华儿女,相信有一天我们终将看到两岸人民的友好交流,五星红旗能肆意飘扬在台湾岛。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论"一国两制"理论的战略思考

https://kns.cnki.net/nzkhtml/xmlRead/xml.html?pageType=web&fileName=FJYK2004S1011&tableName=CJFDTOTAL&dbCode=CJF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KNS_BASIC_pSMC&act=&customReading=&invoice=fcX3YyKFh6zpH7z8pZvpKTj某新型高科技武器Lkpqhlas7k9i6XGQUB1p+/dt1zizG4re5psjDcx3W0YHn5gXYYjM5mwYEINHjAMffqyGttwOR3aKd9Byn83dCpefDw/iV5u4URZUM34bkpU1k5mNxeTwNqJ3JTJlL3bLt9Gd+21pJLbRqbcoc=

共青团中央:邓小平:不在香港驻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4740552916020

新浪网:毛泽东蒋介石曾通过密使寻求和平统一共识

https://news.sina.com.cn/c/2008-07-16/1218159426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