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中东传出大消息,石油美元崩了,全球炸锅,但中国人误判了

时间:2024-06-22 12:10:28        来源:都市军事

 经多方消息确认,此前全球舆论热议的沙特终止与美石油美元协议的传闻属实,但对美元霸权的冲击并没有各位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石油美元霸权放在今天的经济环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美沙石油美元协议签署于1974年,为期50年。此前三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黄金与美元脱钩,象征着第一次美元霸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尼克松敢主动终结黄金美元霸权当然是有后招的,当时国际贸易的体量已经是六十年代的数倍有余,这带动了身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流通量空前膨胀。

但黄金毕竟是自然生成的金属矿物,无法像货币那样人为生产,这也就意味着美元兑换黄金的数量,是存在限制的,当市面上流通的美元超出美联储黄金储备量时,美元对黄金就会失信。说简单点,黄金作为稀有矿产的属性就决定了它无法长久支撑美元的全球霸权,只要全球流通的美元价值超出全球黄金储备的价值,即便没有经济常识的人都会明白,黄金美元体系必然死亡。

 

1970年,全球黄金储备总价值还不到8000亿美元,但仅在美国境内流通的美元就超过2万亿美元。再加上越南战争期间美元滥发,通胀不断高企的原因,尼克松很清楚,黄金美元维持不了多久了,与其墙倒众人推,还不如先把事情挑明,这样反倒有利于自己在亮出后手时,可以凭借着各国对美元残留的一丝信心推进第二次美元霸权的建设。

尼克松的后手就是石油美元,在一次内阁会议中,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说道:谁控制了石油资源,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七十年代正值各国高速工业化的阶段,不论是急剧扩张每年数以千亿投入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修建,抑或是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切以工业手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东西,都必须通过号称工业血液的石油来实现。

如果把工业化和现代化看成一栋大楼,那么石油便是这栋大楼的地基和底层建筑。只要美元能和石油挂钩,推动第二次美元霸权成型的刚需型条件就体现出来了:没有美元就买不到石油,而买不到石油就没有工业化和现代化,这自然是任何国家不愿见到的。

1973年,刚履新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坐上了飞往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首都利雅得的专机。望着消失在夜色边际的客机,在场送别的高官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知道,基辛格此行是继秘密访华以来,第二个抉择美国命运的时刻,能不能重塑美元全球霸权,在此一役。

次日,专机刚抵达利雅得,基辛格博士就马不停蹄地拜会了沙特第三任国王阿齐兹·阿勒沙特。因为时间很赶,会谈一开始,基辛格就开门见山的说道:要么带着阿拉伯的小弟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好处是得到我们美国的军事保护伞;要么你今天当从来没见过我,代价是以色列会时不时出来溜两圈。以色列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迸发出的强悍战斗力,令习惯了岁月静好的沙特王室心怀忧虑,沉思良久,阿齐兹点头了。

 

1974年,沙特与美国正式签署石油美元协议,为期五十年,协议规定期限内沙特将带领其他阿拉伯国家,在出口石油时用美元结算。随着波斯湾这个全球最大的大石油储备和出口区域纷纷向美元看齐,以石油为锚定物的第二次美元霸权得以初步确立。

连锁反应很快就出现了:首先是美元的基本盘稳住了,除了美国人,美元流通的基本盘都是工业国家,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在贸易顺差中积攒下大量的美元储备,当美元兑黄金失信后,这些国家纷纷抛售美元外汇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并购入大量黄金避险,这导致美元价值进一步下跌,国际市场上的美元抛售潮进入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协议签署后,因为要用美元买石油,这些国家就不敢抛美元,而且七八十年代正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扩张扩张最快的阶段,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把城镇化率从50%干到了75%,这期间对需要大量的工业和基建配套,对石油的进口需求也就越多。

而为了买到更多的石油以满足城镇化扩张,各国只有扩大对美出口规模到美国市场赚取美元,这一系列变化给美国带来了三点好处:第一、各国激烈的竞争大幅压低了美国居民的消费成本;第二、美元流通量越广,美元霸权就越牢固;第三、美元成为紧俏商品,在求大于供则商品价值上涨的原则下,美元指数在八十年代中期创下历史最高峰值,这进一步扩大了美元在前两点即消费支出和霸权稳固上的优势。

其次是在双循环下强化了美元的地位,石油输出国一般是日化用品和普通工业品进口国,比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甚至是美国,他们居民日常所需的东西都依赖进口。

中东国家同样如此,他们通过出口石油积攒了大量美元储备,而这些钱就成为了各国在进口日化用品和工业制成品时的结算货币。如此一来,以美元结算贸易的行为就从石油领域扩大到工业制成品及零部件领域了。

当各国手中的美元储备随着工业和石油贸易的增长而越积越多时,总要想办法花出去吧,要么是用来买更多的东西,于是美元在国际上的流通进一步强化了;要么用来买美债,在2008年之前,美债是所有国际债务中综合回报率最高的,稳定、不愁卖。

说白了,石油美元协议只是一把开门的钥匙,美国利用石油输出国和工业输出国的双向依赖(即石油国依赖工业国的产品维持日常生活,而工业国依赖石油国的原油维持工业运转),将美元结算扩大到了一切跟国际贸易有关的领域,从而实现了美元的全面霸权。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种类纷繁复杂,总量也是七十年代的百倍有余,石油交易在美元国际交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小了。当前,美元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大宗商品贸易、工业制成品及零部件贸易、跨国资本流动这三大领域,而石油贸易只是大宗商品贸易里的一个小类,大头是工业制成品及零部件贸易。

2021年,全球原油交易总额1.1万亿美元,但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就高达6万亿美元,按美元80%的国际支付份额来计算,美元在我国进出口货物中的支付总额为4.8万亿,是石油贸易的近五倍。

同年,全球贸易总额约为20万亿美元,中国直接占比25%,而与中国相关的国际贸易则有8万亿美元,间接占比40%。也就是说,围绕中国商品为核心点的上下游产业链国际交易量超越石油,承载了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流通量。没有中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天量美元需求和交易,就没有今天的美元霸权。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石油美元只是一个名字,但决定美元霸权去留的不是石油,而是中国制造业!当中国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工业集成体开始高举去美元化的大旗时,美元霸权其实已经垮了,耶稣来了都不管用。

所以,沙特拒绝续签石油美元协议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它只是又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但实际上,全球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使得石油美元不再是美元霸权的唯一支柱。因此,沙特石油的去美元化更多的是在反映全球经济权力转移的现实,而非单一事件的冲击。

美元的陨落,敲响了霸权时代的丧钟曲。

沙特作为美元通向王座的登神长阶,他在今时今日终止石油美元协议并不是开创大流,而是随大流。在首尾呼应的宿命感里,沙特留下了美元从起高楼到楼崩塌的韵脚,但撼动美元霸权的主旋律从始至终都是中国在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