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12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以“十年施政行稳致远”为题,总结了澳门特区第三、四届政府10年来的施政成果。
其中,经济方面数字亮丽:人均GDP为64万澳门元(折合人民币55.8万元),位居全球第二;财政储备达6000亿元,相当于六年公共开支水平;居民月收入中位数达2万元,十年翻了一倍;失业率仅有1.8%,达到全民就业的水平。现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究竟是什么因素令澳门经济仍然向前发展、欣欣向荣?在笔者看来,澳门之所以保持向上势态,绝对离不开中央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首先,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发展定位,并制定了以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以带动酒店业、建筑业、批发及零售业、饮食业等关联产业升级为依托,以培育会展、文化创意、中医药、特色金融等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澳门作为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城市,每年访澳旅客超过3500万人次,直逼泰国。
这很大程度归因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澳门成为中西文化在我国相互融汇最具代表性的印证之一。2017年,澳门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在中央的支持和帮助下,澳门增添了一张又一张亮丽的名片,这强化了澳门旅游休闲产业的内功,也有助于辐射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发展。
与此同时,澳门正在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将联手内地企业以葡萄牙作为支点进入欧盟市场,以巴西为支点进入南美市场,以莫桑比克、安哥拉为支点进入非洲市场。中央明确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发挥独特的优势,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澳门特别行政区视察时,发布了中央支持澳门的19项措施,其中包括支持澳门建设葡语系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及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设立中葡发展基金总部,以及直接协助特区政府加强中葡平台设置。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其中亦提出要支持澳门加快建设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以及推动葡语国家产品经澳门更加便捷进入内地市场。 另一方面,中央全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金融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澳门是一个典型的微型经济体,经济发展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2014至2016年博彩收入曾经连跌26个月,特区政府紧缩财政开支,采取多项措施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支出。澳门虽然拥有坚实的财政及对外收支状况,但博彩税收占政府总收入近八成,经济高度依赖博彩业显示澳门经济脆弱的一面。 因此,为支持澳门金融业的错位发展,国家财政部于2019年首次在澳门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加快了澳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构建。近日,广东省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更透露,澳门设立证券交易所的方案已经呈报中央,希望能够将澳门证券交易所塑造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纳斯达克”。由此可见,澳门金融业的发展必然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作为交易市场,不仅承担起中国与葡语国家的金融服务,而且还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地区企业以及高新企业的资金需要,助力更多企业创新成长。
最后,总结澳门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必须前瞻未来。澳门的经济总量虽然不是很高,但相对来讲,更善于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加上历史原因导致的不少东南亚侨眷在澳门落地生根,澳门未来可以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配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充当类似新加坡的角色,加强与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善用澳门元自由兑换的优势,投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使澳门经济进入另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经济的技术性衰退不足以动摇香港。关键是从根子上,必须净化香港的发展环境。 八、九、十月份,在往年是香港的购物旺季,是香港商家的好日子。然而,今年的购物旺季不再兴旺。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GDP总值较上年同期下跌2.9%,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今年经济大概率将出现负增长。第二季度下跌0.5%,第三季度跌幅扩大到3.2%,连续两个季度下跌,已符合技术性衰退特征。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自今年6月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连不关注市场的人也有了衰退或许无法避免的预期。餐饮、旅游、私人消费等领域的萎缩,直观地为香港今年的经济表现打下了分数。
但东方明珠蒙尘,主要症结并不在于经济。 1997年以来GDP翻了一番多 众所周知,街头暴力是香港经济出现技术性衰退的直接原因。但有些不了解香港经济发展历史或者故意带歪风向的人,把原因归咎于内地。可数据驳斥了这点。 从经济自由度和市场环境看,截至今年,香港连续2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福布斯全球最佳营商地今年排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行榜连续七年位居前十,同时是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外汇交易量居全球第四。而香港港口和机场的客货运量也一直保持在全球前列。 最能说明真相的是香港的GDP。1997年,香港GDP约为13650亿港元,到2018年上升到28453亿港元。也就是说,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翻了一番还多,这还是经历过亚洲和国际两场金融大危机的结果。 数据表明,1997年香港回归后,不仅没有失去自由经济体的特性,没有被外部危机击倒,相反,依靠内地腹地获得了新的经济支撑点。 产业结构和民生政策是老问题 当然,香港存在产业结构和民生政策的老问题。 以住房为例,1997年到2013年间,香港小型住房平均售价涨了188%,而平均就业收入仅涨14%。超过200万人受困于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尖锐化,就产生了社会问题。
实际上,自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以来,就想着手解决住房和存量住房土地不足的问题,却受困于金融危机冲击,加之利益集团阻挠,未竟其功。收入增幅赶不上房价增幅,说到底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但在香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荣耀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自由主义或者说政府不干预主义的强大传统。 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英治”确实,在香港经济和港口文化繁荣的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主义是占据上风的。这客观上妨碍了全港形成产业政策调整的共识。先期达到富裕水平又抑制了改革动能。这种发展困局,可从日本找到相似影子。 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当务之急 香港的产业结构和民生政策,固然有适时调整的必要,但根子不在这里,而在于其发展环境遭到了“污染”。 首先是以基恩夏普为代表的“颜色革命”代理人试图主导香港议程。这个弄出190多套街头暴力理论模式的人虽已去世,但其街头暴力方式却在全球范围造成了不少动荡。香港只不过是其代理人的最新试点。为此,健全和强化香港特区的国家安全机制势在必行。 香港特区也有必要在学校补上历史教育这一课,了解历史才能对现状作出正确判断。经济可以多元,法治不能多元,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必须有符合治理现实的法治做保障。 香港的发展史上,不是没有过大风大浪。1998年和2008年两场金融危机、难民潮等都见识过了。因此,更重要的是净化发展环境这里的“发展环境”,更多是社会秩序层面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治经济才能久安。就目前看,香港街头持续数月之久的暴力运动,已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创。暴力不止,经济难安更难稳。因而,止暴制乱,恢复香港的经济与社会秩序已成了当务之急。 事实上,让香港恢复安宁,远离暴力,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也只有止息暴力,明珠才能继续璀璨,香港经济社会才能尽早走出“衰退困境”,打开更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