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食物过敏有时会非常可怕。有人哪怕只吃了少量过敏食物,也会产生瘙痒、水肿和胃痛等轻微的过敏反应。而在食物过敏的人群中,又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会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等等,此外还可能出现脉搏变慢、血压降低、气道关闭等现象。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因此不幸丧命。
如今全世界食物过敏的人比过去多了许多,因此前往就医的人也越来越多。针对住院数据的一项大规模分析发现,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区的过敏病例均有所增加。在美国,因食物过敏而就医的人数在1993年至2006年之间翻了三倍。从2013年到2019年间,英格兰因食物过敏而住院的儿童数量从1015增加到了1746,涨了72%。
“食物过敏的人数的确越来越多,已经多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荣誉教授格雷厄姆?卢克(Graham Rook)表示。
针对过敏人数的上升,有一种理论认为,这只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食物过敏而已。但斯坦福大学过敏专家卡丽?纳多(Kari Nadeau)并不这么认为。她在新书《食物过敏的终结》(The End of Food Allergy)中将食物过敏人数的增加称作一种“流行病”。“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过敏的诊断能力增强了,因为其实并没有增强,”她指出,“我们对食物过敏的认识的确增加了,但这并不会导致诊断病例数上升。”
不过,我们很难确定食物过敏的人数究竟增加了多少。在认为自己食物过敏的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是真的过敏,因此人们自报的数据不足为信。这主要是因为,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容易被混为一谈。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食物过敏患病率的数据。此外,对食物过敏的“黄金标准测试”需要在临床条件下将少量食物喂给疑似过敏者,既耗时耗钱,又存在一定风险。
不过,在研读了多个经同行审阅的来源的数据之后,纳多指出,全世界的食物过敏率已经从1960年的3%增加到了2018年的7%左右。
不仅是食物过敏的比例增加了,人们对其过敏的食物种类也增多了。就职于世卫组织食品安全应急机构“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的彼得?本?恩巴雷克(Peter Ben Embarek)指出:“几十年前,人们过敏的食物一般只有几种:海鲜,牛奶和坚果。但如今,这一范围已经大大增加,各种各样的食物都包含在内。”
专家们都赞同,食物过敏的人数的确在不断增加。但问题是,这种现象要作何解释呢?
有一种解释叫做“清洁假说”。不过过敏专家对此并不认同。“‘清洁假说’这个名字会让人们对情况产生错误的认识。”卢克指出。该假说认为,我们越是爱干净,就越可能过敏。但事实并不尽然。
该理论由流行病学家戴维?斯特拉坎(David Strachan)提出。他在1989年观察到,家中有哥哥或姐姐的儿童患花粉热和湿疹的概率更低。“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他写道,“家庭规模的缩小、家用设施的改善、以及个人清洁标准的提高,都减少了年轻一代家庭中交叉感染的几率。”
但如今有许多科学家不赞同这套理论,近期研究也与其相左。卢克指出,童年时期的常见感染会增加患哮喘的几率。专家也都认同,保持清洁卫生对于预防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假说还有一种更现代的解读,认为关键不在于家中环境是否清洁,而在于你的肠道中是否有多种微生物。“有哥哥姐姐的好处在于,这可以增加你接触到家族微生物群的几率、特别是母亲体内的微生物群。”卢克指出。这样一来,这些微生物就会在你的肠道中繁殖,并对免疫系统展开“培训”。
这也是食物过敏与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的原因之一。婴儿没有经过产道,因此也无法接触到其中的有益细菌。丹麦科学家甚至证明,家中养的猫狗越多,患过敏的几率就越低。
卢克用“老朋友”一词来描述自己的理论。他指出,人类体内的微生物群会逐渐改变。现代家庭中使用的都是经过杀菌处理的木头和石膏板,导致家中的微生物群与外界毫无关联。因此,我们能接触到的“老朋友”、即古老微生物越来越少,而这些微生物本可以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应对外界物质。此外还有证据显示,一个人童年时期使用的抗生素越多,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抗生素会杀死肠道中寄生的有益菌群。
“我们观察到的过敏人数的增加只是免疫系统控制机制失调这一整体现象的一部分。”卢克指出。
除了“老朋友”理论之外,还有一套名叫“双重过敏源暴露”的理论。
在解释双重过敏源暴露理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针对食物过敏的建议这些年来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食物过敏的概念刚开始出现时,人们不敢在婴儿的食物中添加花生等物,”曼彻斯特分子过敏学教授克莱尔?米尔斯(Clare Mills)指出,“最终官方指导是这么说的:‘不要给三岁以下的儿童喂食这些食物。’”
米尔斯表示,这一建议并没有任何证据作为基础。事实上,家长们应该做的恰恰相反,应尽早让孩子试着接触过敏源食物。
原因是,婴儿就算不吃花生,并不意味着他们遇到的人也都不吃花生。婴儿可以通过灰尘、接触家具、甚至含有花生油的奶油接触到花生。如果婴儿此前从未吃过花生,皮肤接触到花生后,就会激发免疫系统反应。
“如果有个湿疹刚发作的婴儿,父母吃了花生之后,没洗手就去抱孩子,这个婴儿就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产生敏感反应。”英国过敏协会临床服务主任阿米娜?瓦纳(Amena Warner)表示。接下来,等这名婴儿食用了花生时,免疫系统就会将花生视作威胁、发起攻击。纳多将其总结成了一句简单易记的话:“通过皮肤接触就会过敏;作为食物摄入就不会过敏。”
因此专家一致认为,婴儿从三四月龄开始断奶起,就应当开始摄入多种类型的食物。这点对患湿疹的婴儿尤为重要。“这是婴儿时期建立食物耐受性的好时机。”伦敦国王学院儿童过敏学副教授亚历桑德拉?桑托斯(Alexandra Santos)指出。她通过一项针对花生过敏的研究证明,如果在4至11个月之间让婴儿摄入花生,等婴儿长到五岁大时,对花生过敏的概率可以降低80%。
这样看来,在孕期食用花生似乎能进一步降低婴儿对花生过敏的几率。但母体环境对过敏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2000年,美国儿科学会还建议女性在孕期尽量避免食用花生。但到了2008年,在大量研究都没能确定孕期饮食和食物过敏之间的关联后,该学会变了口径,称没有证据显示孕妇应当刻意避免、或多多食用过敏源食物。
食物过敏会随着环境而变化。在几乎不吃花生的国家,人们不会对花生过敏。EuroPrevall工作组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考察了欧洲各地的环境、饮食及遗传因素对食物过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极少食用花生的希腊,对花生过敏的人群占比为0%。桑托斯指出,外来移民比原住民更容易产生食物过敏,这可能是由于基因区别造成的。并且移民的时间越早,过敏的几率越高。
维生素D也可能是一项影响因素。如今的食物过敏率居高不下,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在室内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身体缺乏对免疫调节至关重要的维生素D呢?在这一点上,相关证据有些模棱两可。有些研究显示,维生素D与食物过敏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但德国研究人员发现,母亲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两岁前出现食物过敏的几率正相关。又有另一项德国研究发现,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含量更高的婴儿在三岁前出现食物过敏的概率也更高。“也许维生素D水平必须刚刚好才行,”纳多指出,“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一定问题。”
随着科学家对食物过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展开进一步研究,我们不仅思考:在食物过敏越来越普遍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如何保全自身呢?彻底不吃某种食物并不会起到太大帮助,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果你已经对某种食物过敏了,不妨试一试免疫疗法,即每次摄入极少量的过敏食物,然后逐渐增加摄入量,效果十分喜人。对有些人而言,接不接受治疗甚至意味着生死之分。(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