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局势 > 正文

继越南后,印度也开始跪了,放言对中企关闭市场,大单子给美国做

时间:2025-04-11 20:16:50        来源:都市军事
本站广告位招租 联系QQ:1689728018 / 2088326287 / 微信联系:i_5iecity 欢迎加盟本站

 在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后,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这样硬气的,比如越南,就堪称“一秒跪”,要跟美国搞互通“零关税”。

结果美国反手就是一巴掌,对越南的钢铁又加了反倾销税。

越南的下场并没有吓退那些想对美国妥协的国家,最新消息显示,印度也要对美国开“绿灯”,以寻求特朗普降低关税,甚至还把主意打到了中企头上。

印度讨好特斯拉

事情得从电动车关税这事儿说起。

印度以前对外国汽车那叫一个严防死守,进口车都要交高额关税,别说特斯拉这种豪车,就是普通外资车进了印度市场都得脱层皮

结果特朗普征收对等关税后,印度竟然打起了放开印度汽车市场以换取美国降低关税的主意。

据报道,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明确表示,印度政府愿意为特斯拉等国际车企提供建厂条件,以换取其降低进口关税的承诺

这也就罢了,在转头谈到中国电动车企的时候,戈亚尔却直接亮起了红灯。

他在出席“印度全球论坛”并接受彭博社采访专访时表示,印度要谨慎的看待自身的战略利益,并慎重选择可以投资印度的对象,并态度坚决地拒绝了我国第一大电动汽车企业进入印度市场

虽然戈亚尔话说得冠冕堂皇,可全球第二大电动车市场对特斯拉等美企抛橄榄枝,对中企闭门谢客,摆明就是搞区别对待。

更损的招还在后面,印度媒体曝光印度政府正考虑给特斯拉独家优惠。

据《印度时报》透露,印度打算给马斯克开小灶:只要愿意来建厂,不仅关税减半,进口零件还给你特别通道

这哪是招商引资,简直就是给特斯拉量身定做黄金降落伞。

要知道同样条件放在中国企业身上,印度政府可从来都是打官腔说"需要审批"。

印度这手操作背后有本经济账算得啪啪响。

自家电动车产业这些年发展像老牛拉破车,塔塔和马恒达这些本土车企搞了十几年,也就勉强造出几款低配车型。

看看满大街跑的都是日本铃木的燃油车,政府脸上实在挂不住。

现在逮着特斯拉这根救命稻草,巴不得马斯克带全套生产线和技术过来,说不定能把印度电动车产业提上几个档次。

政治小九九更不用说。马斯克现在可是白宫大红人,跟特朗普勾肩搭背关系铁的没话说。

印度这时候给特斯拉塞红包,明摆着是要做顺水人情,只要马斯克在特朗普耳边吹吹风,降低关税、贸易优惠、技术转让这些东西还不是手到擒来

再说了,现在国际形势这么紧张,跟着美国大哥走总比单打独斗强,还能跟中国划清界限向西方示好,这买卖看着不亏。

印度汽车市场的困境

不过事情真像印度想得那么美么?

先看看印度市场这个蛋糕到底有多大。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说全球电动车增长最猛的是25万以下的平价车型,可印度人年均收入才1800多美元,买辆两轮电动车都得勒紧裤腰带

就算特斯拉真在印度建厂,造出来的车价格打五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天价。

更别说充电桩总共不到2000个,赶上停电还得用柴油发电机充电,这魔幻场景连马斯克看了都得摇头。

本土车企这时候也闹翻天了。塔塔和马恒达的高管轮番上阵,就差举牌子抗议:"政府引狼入室!"

这些靠着高关税保护过日子的企业,真要跟特斯拉同台竞技,分分钟会被按在地上摩擦。

政府为了平衡各方关系,只能边引进外资边发补贴,左手给特斯拉送红包,右手给本土车企塞安慰奖,钱包都快被掏空了

再看看印度政府这个引以为傲的"开放政策",根本就是左右互搏的游戏。

说是要吸引外资,可审批流程比恒河水还混浊,以前特斯拉到印度建厂就扯皮了三年没结果。

这次好不容易松口降关税,后面还埋着无数个"特殊条款"的雷,随时可能炸得车企人仰马翻

有分析师算过账,在印度造车成本比中国高30%,配套产业链全靠临时进口,说是全球电动车制造中心实在勉强。

最黑色幽默的是印度看不上中国电动车企业。

全球卖得最好的电动车前十名里中国占六席,充电技术、电池续航这些硬指标都甩特斯拉半条街。

印度要是真搞开放,中国车企分分钟能把整个市场吃下来。

结果现在硬要装清高,放着现成的成熟产品不用,非得请特斯拉这个"大爷"过来教育消费者什么是高端电动车,这思路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中国这边倒挺淡定。

印度这市场门槛越修越高,咱还不爱伺候呢。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电动车在东南亚、中东都卖疯了,谁还愿意往印度这个坑里跳?

印度现在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最后可能发现请来的特斯拉根本带不动市场,自家车企又扶不上墙,活生生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话说回来,印度这次"跪舔"美国的姿势实在太过刻意。明明需要外资救命,非得夹杂私货搞排挤,最后能不能赚到便宜真不好说。

倒是全球汽车圈都等着看笑话,特斯拉要真在印度开厂,会不会复刻当年上海工厂的奇迹?

要知道在中国是三个月盖厂房一年出新车,按印度基建效率,三年能打好地基就算赢。

这场印度政府自导自演的大戏,八成要演成国际版的"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