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这是要搞大事情,400年的运河梦,如今却要变成"陆桥"了,还拿出两千多亿想让中国投资,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猫腻,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马六甲海峡吧?没错,就是那个被称为"世界第二大咽喉"的海上通道。
可是最近,泰国突然冒出了个新想法,要在克拉地峡搞个"陆桥",这是要和马六甲海峡抢饭碗,说起来,泰国这个想法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早在400年前,泰国就琢磨着要在克拉地峡挖条运河,你们猜怎么着?这个想法一直没实现,成了泰国人心中的一个"白日梦"。
可现在,泰国人终于醒悟过来了,觉得挖运河不靠谱,干脆来个"陆桥"算了,这个"陆桥"是个什么,就是在克拉地峡最窄的地方,修两个深水港,然后用公路和铁路把它们连起来。
听起来挺简单,对吧,可别小看这90公里的距离,泰国可是要砸下2038.6亿人民币,这可不是小数目,都够买多少套房了。
泰国这么大手笔,自然是想一举多得,要知道,克拉地峡最窄处只有56公里宽,比起绕道马六甲海峡,走这条"陆桥"可以省下1200公里的航程,节省1-3天的时间。
这不仅能给船老大们省下不少油钱,还能让货物更快到达目的地,想想看,要是你网购的东西能提前几天到,是不是美滋滋。
不过,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要知道,新加坡可是靠着马六甲海峡吃饭的,要是这个"陆桥"真的修成了,新加坡的生意可就要被抢走不少。
你说新加坡能乐意,再说了,美国在马六甲海峡可是有着军事存在的,这个"陆桥"要是真的成了气候,美国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小弟"地位受到威胁。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会问,这事儿跟中国有什么关系,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中国可是马六甲海峡的"大主顾"。
85%的进口石油和50%的进出口物资都要通过这条海峡,要是能有个替代方案,中国肯定会很感兴趣。
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泰国时任总理赛塔可是带着这个"陆桥"计划来的,就等着向中国大佬推销合作呢。
要说这个"陆桥"计划,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确实能给航运带来便利,恨的是它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先说说它的好处,要是这个"陆桥"真的建成了,船只就不用绕道马六甲海峡了,这可不是小事儿,要知道,苏伊士运河可是能让船只省下6000公里的航程,预计节省9-10天的时间。
虽然克拉"陆桥"的效果没那么夸张,但能省下1200公里的航程,1-3天的时间,也是相当可观的。
可是,好处归好处,问题也不少,首先,这个"陆桥"方案存在一个重大缺陷,你想,船到了深水港,货物还得卸下来,装上火车或卡车,运到另一个港口,再装上船。
其次,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也让人打问号,要知道,克拉运河的计划可是全长112公里,宽400米,深25米,能让吃水20米的大船通过。
可现在改成"陆桥"了,这效率能跟运河比,再说了,泰国要投入两千多亿,这么大的投资,真的能回本。
再来说说政治方面的问题。新加坡可是一直依赖马六甲海峡获得经济利益的,要是这个"陆桥"真的建成了,新加坡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影响。
说新加坡能乐意,还有美国,马六甲海峡长期在美军控制之下,要是有了这个"陆桥",美国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战略地位受到威胁。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会问,那中国支持这个项目不就得了,可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要知道,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可不差。
要是中国支持了这个可能损害新加坡利益的项目,两国关系会不会受影响,这可是个需要好好权衡的问题。
再说了,对中国来说,这个"陆桥"项目真的那么重要,别忘了,中国现在面临的真正挑战可不是马六甲海峡,而是如何在军事实力上与美国抗衡。
在这个大局面前,一个"陆桥"项目,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另一个热门话题,没错,就是中国在柬埔寨修建的运河。
这两个项目,还真有点"撞车"的意思,你说,中国会不会觉得,与其支持泰国的"陆桥",不如专心搞好自己的运河项目。
不过话说回来,泰国这个"陆桥"计划,还真是有点意思,你想,400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克拉运河的构想,现在却变成了"陆桥",这不禁让人感叹,时代在变,需求也在变。
泰国这次可是下了血本,准备在春蓬府和拉廊府各建一座深水码头,用90公里的公路和铁路连接起来。
这可不是小工程,泰国甚至还打算进行国际招标呢,看来,泰国是真的下定决心要干这件大事啊。
不过,话说回来,泰国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还真不好说,要知道,国际政治可是个复杂的棋局,这个"陆桥"项目能不能得到各方的支持,还真是个未知数。
最后,无论这个"陆桥"项目最后能不能成功,它都反映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家都在寻求更快捷、更高效的贸易路线。
这个项目的命运,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新思考。
参考资料: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席声明(全文)
2023-10-19 02:26·新华社
德崇富南运河开工,助力柬埔寨增进民生福祉
2024-08-16 15:29·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