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局势 > 正文

中国手机全面撤离?莫迪也没想到,外媒:印度把事情闹大了

时间:2024-07-12 15:03:05        来源:都市军事

 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以其庞大的人口和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总是让全球投资者心动不已。然而,投资者们往往也会对印度的投资环境感到一丝不安。

为什么呢?因为印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似乎总爱“画饼充饥”,一手招揽,一手排斥。

回顾过去几年,无数外资企业蜂拥而至,印度政府挥舞着改革的大旗,承诺给予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多项诱人的优惠政策。

美国的沃尔玛、谷歌,还有英国的沃达丰,都是抱着满腔热情投资印度。但事实上,当这些公司在印度落地生根,开始期待收获时,印度的政策却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些敌视。

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去年的小米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小米在印度市场辛苦耕耘了十年,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结果却是资产被冻结,价值数亿美元

这种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变,不禁让人感慨,这难道就是印度所谓的“合作共赢”吗?

技术抢夺与市场垄断

近期、又一波风波席卷而来。印度政府向中国的Vivo公司下达了霸道的命令:交出50%的股权,并将电子产业的关键技术无偿转让给塔塔等本地企业。

这种做法不仅打击了外资企业的积极性,更在国际社会中激起了波澜。诸如此类的政策,实质上是在抢夺外国企业的硬成果,以补齐自身产业的短板。

然而,印度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在玩火。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市场的繁荣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印度如此做,无疑是在国际投资者心中埋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一旦这种信任缺失,将会使得其他外资企业三思而后行,考虑是否真的要在这样一个“政策反复无常”的市场中投资。

印度这种自我矛盾的策略,短期内或许能够通过技术抢夺迅速填补国内产业空白,但长远看,却是在自掘坟墓。

就像富士康在印度的经历那样,当外资企业感受到政策的不友好时,他们可以选择撤资,削减生产线,这直接导致了当地工人的失业和产业链的断裂。

富士康工厂的缩减和可能的关闭,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就业,更重要的是,它给其他国际企业敲响了警钟。

这种“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市场环境,使得印度的制造业梦,可能就此成为泡影。随着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传出,印度市场的国际形象正逐步走向边缘。

虽然印度市场拥有庞大的潜力,但这种通过强硬政策“拔苗助长”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这个市场变得尖锐而脆弱。

外资企业的逐步撤离,将会让印度制造业的短暂繁荣显得尤为短暂,甚至可能因为国际企业的普遍回避而长期陷入停滞。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印度这种“养猪”的策略,最终是为了赶走这些“不速之客”,还是真的没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这是一种短视还是一种策略?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合作才是硬道理。希望印度能从这些“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真正走向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