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局势 > 正文

印度干了中国40年没做的事,中方损失惨重,必须认美当老师了

时间:2024-07-06 15:52:14        来源:都市军事

 继小米之后,VIVO成为了印度强抢的下一个目标。据印媒报道,塔塔集团收购VIVO在印股份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为重新夺回被中国品牌支配多年的本土手机市场,印度政府希望以行政手段的强制性,勒令中国品牌将股份出售给印度企业,否则就会面临巨额罚款。

早在2022年底,印度政府便指控VIVO涉嫌避税约18.9亿元人民币,并随即冻结了VIVO在印度的多个银行账户及资产。此外,印度金融犯罪执法机构还以涉嫌洗钱的罪名逮捕了四名VIVO员工。

在印度政府强大的压力下,VIVO只能和塔塔展开谈判,新德里方面要求塔塔集团必须持有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即绝对控股权,同时收购后的合资公司由当地企业主导,经销网也要本土化。如果交易达成,印度虽说不上利用VIVO的产业链和技术崛起为世界手机出口大国,但夺回本土手机市场指日可待。

VIVO在印度的工厂

印度针对赴印投资外企的杀猪盘由来已久,基本逻辑如下:

第一步,印度政府立法提高某种进口产品的关税,迫使相关外企必须在印度建立总装厂;

第二步,一般来说建立总装厂后,品牌商出于节省成本的考量,还会依据所在国产业禀赋把部分零部件的采购也本土化,这对于印度而言是一次摸底短板的机会;

第三步,经过部分零部件本土化的摸底,印度知道了自己在该产业链上的短板在何处,于是又会把这些零部件的关税提高,迫使品牌商和供应商不得不赴印投资建厂;

第四步,前三步走完,该品牌在印度的供应链基本完善了,这时印度政府就会以各种理由打压外资企业,什么逃税漏税啊,什么洗钱啊,什么垄断市场啊,反正怎么罚得很,判得狠就怎么来,大家可以参考下当年美国炮制的阿尔斯通事件,印度可比美国还狠,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外企主动剥离在印资产;

第五步,印度企业出面收购外资企业工厂、供应链和业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

中国融入世界时,西方反华媒体总说在中国投资不安全,结果改革开放40年了,中国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反倒被反华媒体跪舔的印度做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杀猪盘做到了一视同仁,管你中企还是美企,但凡是外资企业他都没放过。

2007年沃达丰收购案,印度税务局在一审败北后游说国会修改法案,二审依据新修改的税务法判决英方企业败诉,罚金从21亿上涨到51亿美元;

2008年,印度以偷税漏税为由,给美国微软开出70亿卢比的罚单;

2013年,诺基亚被罚2.3亿美元;

同年,宝马被罚1亿美元并移交一座装配工厂;

2014年和2022年,三星两次被处罚,罚款金额虽然只有5亿美元,但代价是三星必须在印度建立一座高世代屏幕产线,这使得印度拥有了生产高级液晶显示面板的能力。

既然有这么多杀猪盘的教训,为什么企业们还争先恐后地赴印投资呢?

五个字:成本即利润!

印度是一个拥有3亿现代化购买力人口的超级市场,国内很多人习惯了宏大叙事的手法,可能还不太理解3亿有多么恐怖。就这么说吧,单以具备现代化购买力的人口规模来论,除了中国,就数印度最多了,毕竟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才16个,这3亿消费者的规模,足够吸引人了。

手机是一种精密化的产品,生产时所需的零部件数以万计,而越是精密化的产品,赴外投资去消费国当地建厂的必要性就越高,因为这涉及到规避商品出口的两大成本:关税成本和物流成本。

关税成本:在目标市场国建厂生产,能够避免直接的进口关税,降低产品的成本,提升价格竞争力,这是其一。

其二,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企业,会对外国投资者提供大量优惠政策,比如免费提供土地、减少能源费用、对该企业在该区域内进口的零部件免征关税、在厂房投入经营的前几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等,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更低了。

物流成本则是容易被忽视的大头,长距离运输中产生的高昂费用,只是看得见的直接物流成本,间接和看不见的成本还包括以下几点。

风险分散:精密化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易损件,运输时间长、运输途中颠簸大易造成产品的非生产损耗;

供应链效率:精密化产品对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要求较高,比如手机就强调时效性,谁能更早批量上市,谁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

当初苹果为了让6S抢占市场,专门给国内厂商拨了一笔激励款项,后者拿着这笔钱给员工调整了全勤奖和加班奖,如果你一个月不休息就可以在工资之外再拿到6000元的奖励,这在2014年已经很高了。

所以,在消费国建厂能缩短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响应速度,减少因物流延误造成的生产中断风险;

库存管理:库存是制造类企业压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日本制造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其奉行多年的零库存管理模式节省了大量的库存成本。而在消费国建厂,一线作战的优势能赋予企业更好地控制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和过剩风险,同时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

日本贸易协会曾经算过一笔账,同一种产品在同一市场销售,纯出口的成本要比在当地建厂制造的成本高出3~5倍,但关税成本只占了两成,剩下八成由物流成本构成,这当中,供应链效率占35%,易损件占25%,库存管理占40%。

当然,节省成本只是一方面,能把公司开到国外去的资本家,哪个不精得跟猴子似的,我们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杀猪盘,难道他们这些商业精英能不懂?

所以,他们愿意去印度建厂的另一大目的,是因为两个字:市值!

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其主力产品销量呈正比,产品销量越高,不仅意味着公司的收入越高,还能增加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如果一个企业连续几个季度的销量都很好,投资者必然会认为这家公司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愿意为其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如此,该公司在金融市场的整体市值都会得到提升。

举个例子,特斯拉在建立上海超级工厂前的市值为778亿美元,上海超级工厂投入正式运营后,以20%的员工贡献了50%的产能,同时特斯拉的中国化还帮助其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两年时间仅在中国的销量就超过60万台,比特斯拉过去两年的全球销量都还多。

受此影响,2021年,特斯拉市值创下1.3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靠着特斯拉激增的市值,马斯克拿到了12%的股权激励,市值500亿美元。从资本炒作的角度看,上海超级工厂是否赚钱并不重要,这笔钱又是否流回美国创造税收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特斯拉的股东们因为中国大区激增的销量而在金融市场上赚到了巨额的股票利润。

这便是中外企业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根本原因,在商言商是资本家的本质,法无禁止即自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只要法律没有白纸黑字的限制他们对赴印投资,我们能做的就并不多。

事实上,戎评并不担心印度的杀猪盘会对中国制造形成挑战或威胁,都是以吸引外资帮助本国产业链升级,中国的路径是吸引外资学习外资战胜外资并出海和外资竞争。

而印度只需要吸引外资,剩下全靠设障抢劫,这虽然节省了不少时间,但解决的仅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从有到大的问题即出海扩张市场,基本跟他们无缘了,因为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印度企业,既缺乏在技术领域的长期沉淀,又没有海外供应链整合的经验,只能关起门来自己玩玩。

我们真正应该担心是火电等基建类企业赴印投资,毕竟这些能从根本上强化印度工业的基础实力。

但在此之前需要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丞待解决:钱!

能源类企业大多数高负债企业,以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为例,作为中国电建的子公司,山东电建三公司在印度5个邦以EPC,即设计采购施工一条龙的方式承建了6座大型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10770兆瓦,是印度最大的外国电站EPC总承包商,这是网友们能看见的情况。

但看不见的是该公司的财务状况,2020年1~9月,山东电建三公司亏损额为1.78亿元,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同比下降。另根据国内八大会计师事务之一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报告,2021年,山东电建三公司继续延续亏损,净利润为-8.5亿元。

山东电建三公司虽然是国企,但企业自负盈亏,后续举债地方政府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已是大趋势,员工要吃饭,企业要盈利,那就只能靠自己的本事赚钱。

诚然,企业亏损也可以到银行借钱维持运转,但银行借钱给你的前提是需要看到你赚钱盈利的前景。

那么前景从哪里来呢?企业能够获取的订单或者承包的项目!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们需要防止基建企业赴印投资帮助印度强化工业能力;但从企业发展层面来讲,在法律没有明确限制的情况下,印度愿意出钱购买,而他们又需要订单维持运转,当然能出口就出口。说白了,两边其实都没有错。

PS:有人可能会拿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说事,戎评专门查了下,禁令是2021年9月发布的,而在印煤电项目基本都在这之前敲定了,不属于新建范畴之内,比如山东电建三公司在印度建超超临界燃煤电厂,就是2018年合同期内的工程,更早的则可以追溯到2005年。

我们要防止基建类企业赴印投资,帮助印度强化工业能力,一方面要像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那样,从行政或法律层面颁布明确的禁令,另一方面也应该学学美国,给可能因该禁令而承受损失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双管齐下既彰显温度,也能把丑话说在前面。

戎评一直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超越西方国家的秘诀,美国不一定是最好老师,但中国一定会是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