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静思有我”,作者授权推送
乌克兰的局势最近这两天慢慢缓解下来了,回顾这几天的消息,最经典的表现是信息是相互矛盾的。
一方面的信息显示,肯定要打仗,马上要打仗,而且具体哪天打仗貌似都已经知道了。
发布这么重要的信息的人是这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人,那就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总统拜登。
2月10日拜登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说:
“美国公民现在应该离开。”
请注意“现在”这个词,那意味着赶紧地,不要再拖了。
拜登还进一步地解释说:“这不像我们在与恐怖组织打交道。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情况,事情可能会很快变得很疯狂。”
这是拜登的原话,请注意他说得“很快”这个词,然后他说这是“非常不同”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全国广播公司进一步添油加醋地说:根据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的评估,俄罗斯军方可能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坦克可能会在48小时内抵达首都基辅。
而美国政治新闻媒体Politico 2月11日报道说,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在与欧洲盟友的视频会议中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日期是2月16日。
与总统拜登的说法形成遥相呼应的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他11日说,美方所获情报显示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紧张局势加剧,俄罗斯可能在2月20日之前“入侵”乌克兰。
而美国总统拜登不仅说,而且还做。美国东部时间2月12日上午11点,他和普京总统又通了电话。通电话没啥新鲜的,新鲜的是这个电话原定是2月14日通电话,但是拜登要求提前到2月12日。
细细品一品,原定2月14日通电话,但拜登非要要求提前两天提前到2月12日,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拜登觉得事情很紧急了?
这些消息一下子给人们一个什么感觉呢?毫无疑问,那感觉形势非常紧急和危险。总之,俄罗斯很快就要打 乌克兰了,具体日子可能就在2月16日。
在美国口中,俄罗斯是那个打人的人,乌克兰是那个要挨打的人。那么,关于会不会打,打人的那个人,和要挨打的那个人,是怎么说的呢?
俄罗斯,也就是那个美国口中要打人的那个人,这段时间一直在否认他要打人,而且用词不断得升级。
以前他咋说的,我们就不重复了,我们说最新的消息。那就是2月12日普京和拜登通完电话之后,克里姆林宫发表声明说:
“美国关于“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的警告已经达到了“荒谬”的程度。”
请注意“荒谬”这个词,这在外交词语里面是非常严厉的一个词,可见俄罗斯对这个事的否定有多么的坚决。
另外,俄罗斯关于普京和拜登通电话的新闻里还这么说:
“普京还指出,俄方不明白美方为何要故意向媒体透露俄罗斯计划“入侵”乌克兰这一虚假信息。”
因为这个新闻是表述普京当着拜登的面怎么说话,所以语气要稍微委婉一点。但这里面的关键词是“虚假”,也就是说,普京说俄罗斯计划入侵乌克兰是一个虚假消息。
而在普京和拜登通完电话的当天,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向媒体评论俄美总统当天通话有关情况是这样说:
“美国关于俄罗斯将“入侵”乌克兰的歇斯底里式的论调已经达到顶峰。”
这里面他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歇斯底里”,一个是“顶峰”。
“歇斯底里”是一个书面用语,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神经病”,而且这个神经病达到了顶峰。这个神经病的行为是什么呢?就是美国说俄罗斯将要入侵乌克兰。
可以这么说吧,美国说俄罗斯要打 乌克兰的嗓门有多大,那么俄罗斯否定美国的说法的嗓门就有多大。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不过,俄罗斯的身份是那个美国说要打人的人,地球人有理由合理怀疑他要打人,但他事先不承认,以便突然发起进攻。所以俄罗斯的话好像可以不信,那么我们来看一看美国人口中那个马上要挨打的人怎么说的。
美国人口中那个马上要挨打的人就是乌克兰,而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尽管一直在抱美国的大腿,在此前已经严厉批评美国,说美国危言耸听。这两天最新的消息是: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月12日说,目前有太多俄罗斯可能“入侵”乌克兰的说法,希望传播这类消息的人给出确凿证据。
他还说:“我们必须仔细分析所有信息......乌克兰境内目前没有全面(爆发)战争。”
他的意思归纳起来说就是,你们说别人要打我,我没发现,你给点证据出来。
而且,他这番话,是在记者问他关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说俄罗斯要打他的时候,他的回应。那么这话明显是说给美国听的。
这样一来,可以这样简单归纳目前的信息:
美国说有有个人要打人,可是那个所谓打人的人说,我没打算打人,那个所谓要挨打的人也说,我没发现别人要打我啊?
这就有点类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这样的场景,大街上两个人有点扯皮,但是没打算打架,打人的人说我不想打人,我在讲道理。另一个人也说我没发现他要打我,我们两个人只是在吵架。可是旁边有一个人歇斯底里的叫唤:“打人啦,打人啦,打人啦!”
那么,那个在旁边叫唤“打人了”的那个人,是什么用心呢?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凡是使劲的叫唤“打人了,打人了,打人了”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我的核心观点是,关于乌克兰局势,俄罗斯不想打,乌克兰不想打,欧洲不想打,美国是打不打无所谓。
这里让人觉得有点蹊跷的是,为什么美国的态度是打不打无所谓。我给出的答案是,美国在乌克兰只要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恐慌。
我说美国的态度是打不打无所谓的逻辑是,如果打,那自然恐慌,因为打仗肯定让人恐慌;如果不打,那他就使劲地制造恐慌。总之他只要得到恐慌就行了。
那美国为什么要在乌克兰制造恐慌呢?他为什么喜欢”恐慌“这个玩意儿呢?
这也是美国一以贯之的策略,别人恐慌了,他就能够受益,他就能够得好处。
具体来说,它得到的好处有一个战略性的,还有两个战术性的。
战略性的好处就是,他成功地把俄罗斯塑造成一个恶魔,让整个欧洲没有安全感,于是欧洲就只能投向美国的怀抱。
因为美国离不开欧洲,可是它又没有什么东西给欧洲用来团结欧洲,所以他只能把俄罗斯制造成欧洲的敌人,这样欧洲就需要他的保护。
战术性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可以卖军火赚钱。这个逻辑也很简单,不打仗谁用得上军火呢?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军火商,它自然是希望世界各地到处打仗,它怎么会希望世界各地和平安宁呢?世界都和平了,美国怎么卖军火赚钱呢?
2021年4月9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表《美国对外侵略战争造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一文,文章统计了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发起的有201场,占比81%。
所以世界上很多媒体把美国称之为战争贩子,而我们的毛主席在1949年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文章当中,直接说:“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战争”。
我在1月29日的文章里面介绍了,美国军火商雷神公司1月25日开了一个电话会议,会议记录显示,在讨论乌克兰的紧张局势的时候,雷神公司的CEO海耶斯明确地说:
“我完全期待着我们可以从中渔利。”
由此可见,对于乌克兰局势,乌克兰人民的死活不重要,世界的和平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能不能赚钱。
这是美国在乌克兰制造恐慌的第1个战术性目的:赚钱。它的第2个战术性的目的是: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这个词,我们中国人很熟悉。在我们中国,要招商引资,怎么招?怎么引?
方法自然是很多的,但是最起码有一条你要客客气气的对待别人吧,不然别人怎么到你这里来投资呢?
不过,这是中国的招数。美国的招数不一样,美国的招数就是制造恐慌。
当然,他不是在他自己国家制造恐慌,他是在除了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制造恐慌事件,其他地方恐慌了,钱就要跑。那往哪儿跑呢?美国的如意算盘自然是:美利坚啊!
我以前提说过,美国在欧洲使用这一招的经典案例就是1999年,因为那一年的1月1日欧元正式使用,目标就是取代美元,于是两个多月之后的3月24日科索沃战争爆发,欧洲那个时候还傻不拉叽地跟着美国一起去轰炸南斯拉夫。也就是在那一次轰炸中,美国人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让我们牺牲了三名同志。
78天轰炸以后,欧洲回头才发现,欧洲资本因为恐慌都跑到美国去了,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30%。
而当下的美国,也正是缺钱的时候啊!他到哪去搞钱呢?他咋搞钱呢?那就是在乌克兰制造恐慌。
就连死抱美国大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1月28日的讲话里面都明确地算了个账,他那一天说,由于美国制造的恐慌,已经有125亿美元的资金撤离了乌克兰。
这可是死抱美国大腿的乌克兰总理泽连斯基说的,不是我这样一个中国普通网民说的。
当下的美国特别缺钱。
关于美国当下缺钱,我们需要捋清这样几个逻辑。
第1个,最基本的逻辑,发展经济自然是需要钱的,这是基本的道理,也是常识。比如发展经济要办个厂,那么要有钱投资。没钱怎么办厂呢?不办厂怎么发展经济呢?
但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具体来说,发展经济虽然离不开钱,但是,如果经济运行良好,也不需要太多的钱。
打个比方:
包子店老板到理发店去理发,钱到了理发店了;然后,理发店老板到发卡店去买个发卡,钱就到了发卡店了;然后,发卡店老板到书店那里去买书,钱到了书店了;然后,书店老板再到包子店去买包子,钱又回到了包子店了。
钱转了一圈,回到原点,但是5个老板都做了生意,挣了钱,发展了经济,增长了GDP。
在这样一种健康运行的经济状态下,发展经济必须要钱,但不需要太多的钱。
什么情况下发展经济需要很多的钱呢?那就是经济运行不健康了。
比如:包子店老板到理发店去理发,钱到了理发店,然后,正常情况下,理发店老板到发小店去买发卡。
可是疫情来了,发卡店的员工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者是担心感染新冠病毒不敢来上班了,于是发卡店关门了。
这样钱就到不了发卡店,那么发卡店老板就没有钱到书店去买书,书店老板也就没有钱到包子店去买包子了,那么包子店老板下一次也就没钱到理发店去理发了。
于是大家都做不成生意了,都赚不到钱了,都不能为国家贡献GDP了。
这说明发展经济固然是离不开钱,但经济出了问题就特别需要钱。反过来说,如果经济运行正常,需要的钱不会太多。
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健康,你就看他印的钱的多少,印的钱越多,说明问题越大。
而美国恰恰是属于经济很不健康的那种。因为新冠疫情来了,他没搞定疫情,所以他印的钱非常多。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美国的经典的拯救经济的措施高达5万亿美元。
2020年3月和2021年1月,特朗普当总统的时候,分别推出了2.2万亿美元和9000亿美元的新冠肺炎疫情救市计划。2021年3月,拜登又推出了1.9万亿美元纾困法案。
这是他们主要的措施,其他次要的我们不说了。总而言之,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美国印了很多钱拯救经济,能够载入史册的标志性语言就是”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钱的问题上,美国管饱、管够。
然而,美国这样大量印钱,拯救经济的效果并不咋地。反而是股市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疯涨。原因在哪里呢?
经济的事说起来很复杂,所以很不好表达,我们就简化一点,还是用我前面的那个抽象的比方来说事儿。
本来,包子店老板到理发店理发、钱到了理发店,接下来理发店老板到发卡店买发卡、钱到了发卡店,然后发卡店老板到书店买书,书店老板再到包子店买包子,钱就这么一直转圈。
可是,由于发卡店的员工感染了新冠肺炎,不来上班了,发卡店关门了,所以理发店老板就没法在发卡店买发卡,钱就到不了发卡店,接下来发卡店老板也没法到书店买书,书店老板也没法到包子店买包子。
这个时候,银行可以给发卡店老板贷点款,于是发卡店老板就可以到书店买书,书店老板又可以到包子店买包子,于是经济就可以继续转圈转下去。
这是正常的情况,可是在美国遇到了问题,当银行给发卡店老板贷完款之后,发卡店老板没去买书,他用钱买股票了,所以股市大涨。或者他用钱去买石油铁矿石之类的大宗商品囤起来,指望将来涨价赚笔钱,所以大宗商品涨价。
于是,他没到书店去买书,书店老板那里还是没钱,所以书店老板也没钱到包子店卖包子,这个经济循环、或者叫钱转圈的游戏,还是玩不下去。
美国的搞法就是,接下来就继续给书店老板贷款。可是书店老板也不到包子店去买包子,又去买股票了,或者买石油了,所以经济循环、或者叫钱转圈的游戏,还是玩不下去。
然后,美国继续给包子店老板贷款,但是包子店老板还是去买股票和大宗商品,所以还是不解决问题。
就这样,恶性循环,结果是:给市场上撒了很多钱,但经济起不来。
两年玩下来,美国银行撑不住了。因为这样玩的结果就是股票价格大涨,大宗商品的价格大涨,还有日用品的价格也大涨,也就是CPI大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严重。
2022年的第1个月,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是1982年以来的最高,40年以来的最高。
所以,美国的银行不能够再给美国市场投太多的钱了,时间证明:管饱管够,不行。
可是经济领域还是需要钱,那钱从哪儿来呢?
那只能招商引资了。
我们前面说了,中国的招商引资的招数是好言好语接待客人,为商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美国的招商引资的套路之一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制造恐慌。
这一次,美国看上了乌克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月28日说,由于美国制造的恐慌,乌克兰已经有125亿美元的资金跑了。
看来,美国这种招商引资的套路,还是挺有效果的。
125亿美元从乌克兰跑了,这只是还不算特别恐慌的时候,而且只是乌克兰一个国家流走的资金。那如果继续制造恐慌呢?或者真打起来了呢?那就不是乌克兰一个国家的事了,那就是至少整个欧洲的事了。
所以美国用制造恐慌来招商引资,还是一个有效的招数。目前仗还没打起来已经见效了,所以说,不管打不打仗,美国都是赢家。
接下来如果打起来,美国会赢得更多,当然他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而如果不打,仅仅是像现在这样的说说话制造恐慌,比如宣布撤退一下外交人员,或者给中国打打电话,或者给俄罗斯打打电话。
当然还有更简单的招数,比如像彭博社那样制造一个假新闻,那么美国基本是0成本,但是收益很大。所以美国当下拼命地制造恐慌情绪。
那么,乌克兰的这个仗会不会打起来?
说实话,要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难的,因为这最终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们看看1950年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就能体会到这其中的复杂性。
1950年10月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朝鲜,最后决定不出兵。以至于在俄罗斯档案馆和中国档案馆存有两份结论完全相反的电报:一份是存在中国档案馆的,电报是发给苏联的,表示要出兵。
一份是存在俄罗斯档案馆的,当时苏联收到的电报是中国答复苏联不出兵。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毛主席本来打算出兵,所以就拟好了一份回复苏联说打算出兵的电文。但当天开会,大多数人都不赞成出兵,所以这份答复苏联说要出兵的电文就没发出去。
又过了三天,1950年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才决定出兵。
随后在10月8日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随后彭老总风尘仆仆赶往东北,紧锣密鼓的准备入朝作战。就在这样的紧张时刻,毛主席在10月12日给彭老总发了一份电报,电文是这样:
“9日命令暂不执行,13兵团各部在边境原地训练,请高岗、德怀同志明日或后日来北京一叙”
这意思就是暂时按兵不动,请高岗和彭老总到北京再商量。这意思很明显,出不出兵的问题可能要变。
等到彭老总赶回北京、见到毛主席才知道原因:本来中国和苏联商量好了,抗美援朝的打法是:苏联空军负责天上,中国陆军负责地上,共同对抗美国。可是苏联随后因为担心直接和美国干起来会引发第3次世界大战,有些犹豫,于是通知中国说,苏联空军还没准备好,要延期出动。
表面上的话这么说,最终苏联空军能不能出动将是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空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否出兵朝鲜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斟酌的大问题。
所以说,10月12日这一天,中国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又有一些新的考虑。
当然我们事后知道,最后中国还是决定出兵朝鲜。7天之后的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但是,我们细致地去梳理这个决策过程后,就会发现:打不打的问题,很复杂。即使是直接负责决策的最高领导人,也未必能提前确定打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