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事频道播出《淬火》系列纪录片的第5集《中流击水勇担当》,其中披露了中美两国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关岛以西水域,首次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对抗的细节。
“在茫茫大洋之上,航母舰艇编队就是流动的国土,远洋部署时刻需要担当,走向深蓝时刻检验担当”。纪录片开篇就将中美双方这次大规模对抗的背景进行了简单描述。
歼-15起飞应敌
纪录片中提到,我第一艘航母编队在执行远洋部署任务期间,曾主动驶入气象条件复杂的西太平洋某海域,根据舰上气象站报告,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立即笼罩整个航母编队行径方向。
然而,此时,“编队战情室”向海军第一艘航母指挥所上报敌情,美军一批4架舰载战斗机,不断向第一艘航母编队抵近,研判美军4架战斗机可能对航母编队实施模拟打击。
“编队战情室”应该是来自某一艘防空驱逐舰,可能是052D或者055,这两型驱逐舰都有编队防空指挥中心,承担整个编队的防空作战指挥任务,航母也受编队防空舰的指挥和协调。
美军“尼米兹”号航母
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海军第一艘航母最近几年的远洋部署记录,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次中美两军航母编队的“海上遭遇战”,很可能发生在2022年的年底。
当时,我第一艘航母航母编队于2022年12月16日穿越第一岛链,12月17日开始,进入西太平洋相关海域进行远洋部署,并先后在日本以东海空域组织实施战斗巡航相关演训课目。
12月23日,第一艘航母编队抵达关岛以西约550公里海域。根据2022年西太平洋海域气旋资料显示,12月13日凌晨2时许,热带风暴“帕卡”(气旋编号2225)在西太平洋南部菲律宾海海域逐渐平息,但其携带的低压能量一直持续到12月29日左右才渐渐消失。
很显然,当时的热带低压气象条件与纪录片中的强对流天气相吻合,第一艘航母编队穿过了热带风暴“帕卡”的覆盖区,向关岛方向进发,以此来掩盖编队的航迹。
热带风暴“帕卡”运动轨迹
根据当时的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号显示,2022年12月20日前后,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恰好抵达关岛附近海域,随即与我第一艘航母编队不期而遇。
面对咄咄逼人、来者不善的美军舰载机4机编队,第一艘航母编队在美军机即将突破我“起飞线”(美军称战斗机拦截交战线)时,立即下达“二等转一等”命令,放飞4架“空空构型”的歼-15舰载战斗机予以迎战。
低空飞行的歼-15战斗机
通常航母编队在组织防空作战能力时,会把防空区域划分为“近程防空区、中程防空区和远程防空区”等三个部分,而防空区之外为内、外两层警戒区。
这个警戒区的前者主要依靠舰队内防空雷达和预警机提供编队戒备,而后者则主要依靠体系支援能力向航母编队提供情报信息,以判断敌方动向。
航母编队内的防空舰艇一般部署在近程防空区和中程防空区(也被称为导弹拦截区),而舰载战斗机则部署在远程防空区(也被称为战斗机交战区)和交叉区内,对敌方来袭目标实施拦截。
歼-15战斗机
设置交叉区,是为了便于舰载战斗机与防空舰艇之间进行敌我识别,以防止舰空导弹误伤已方飞机,是航母编队舰载战斗机拦截空战的缓冲区,也是舰载机拦截来袭敌方目标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时,“起飞线”是指来袭敌机或敌反舰导弹接近我编队时,舰载战斗机应该立即起飞迎敌的警戒线,该线处于缓冲区以外,内层警戒区边界以内。
按照美军航母内层警戒区划界,该区域距离航母编队200至300海里,而“起飞线”恰好位于航母编队外300海里(约555.6公里)处,由此可以判断,双方舰载战斗机的对空域,距离第一艘航母大约500至600公里,双方航母的距离可能也大致相当。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中美两军各4架四代舰载机均挂载实弹,在关岛附近海空域展开“捉对厮杀”。根据纪录片中描述,美方军机不断地对我方进行极限逼近,双方都开始摆出架势、飞出动作,并不断试探对抗底线。
在此期间,美方对我方舰载战斗机坚定果决的一系列动作感到惊讶,并立即察觉“这个阵仗不太对劲”。为了防止双方在空中“擦枪走火”,美军4架战斗机最终选择主动脱离接触。
考虑到“尼米兹”号航母并未装备F-35C,所以这次和歼-15过招的,应该还是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超级大黄蜂”是一种多任务能力突出的舰载战斗机,尤其是挂载适应性和武器弹药丰富性很不错。不过要论空对空作战性能,和歼-15并无差距,两边空中斗法胜负应该在五五之间,全看飞行员和空情保障的发挥。
基础对空挂载模式的“超级大黄蜂”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只有美军航母可以在西太平洋相关海域进行高强度军事活动,然而,今天解放军也有了和他们同场较量的能力。
很显然,在这种和平时期的交锋中,只要给美军制造点麻烦、意外和压力,气焰嚣张的他们大概率就会退却甚至直接离开,美军就是吃硬不吃软的对手。
近年来,我军在和美军的摩擦中越来越强硬,越来越主动,就有几分这类因素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