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见了秦刚外长,话里有话,中俄关系的未来,变不了天
在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期间,中国外长秦刚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了会谈,这也是秦刚在就任外长后首次与俄罗斯外长举行会谈。拉夫罗夫在会谈中表示,俄罗斯对中俄双边合作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计划。
(中国外长秦刚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拉夫罗夫此言,都延续了王毅主任在莫斯科会见俄方高层时,中俄双方的共识。首先,中方当然是真心希望俄方能对中俄关系有足够深远的规划,因为这样也会让我们放心——不管俄乌冲突的结果如何,不管未来俄罗斯的内部局势会如何变化,只要莫斯科愿意执行这个“深远计划”,我们都可以不用担心中俄关系出现剧变。而这其实也是拉夫罗夫重点提及“深远计划”的画外音。
虽然拉夫罗夫没有对这个“深远计划”做出具体解释,但从目前来看,中俄之间可以用“深远”一词来形容的计划,大概有这么几个。
一是远东的长期开发。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被西方制裁的俄罗斯推出了“远东1公顷”政策,任何愿意前往远东的俄罗斯人都可以被国家授予1公顷的土地,但响应该政策的俄罗斯人少之又少。俄罗斯也曾尝试照抄中国开放的“自由港+超前区”模式,但也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投资不过西伯利亚”,似乎成了资本市场上一种隐隐约约的共识。
既然远东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那么就只能靠两国政府与国有企业来推动地区发展。2018年,两国签署《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双方不仅严格筛选了重点合作项目,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府间协调机制。除此之外,俄方针对中国投资者推出了更加具有包容性的鼓励政策。
政策的优化,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让远东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俄罗斯远东与中国的贸易额同比增长45%。
当然,远东开发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中俄两国关注点不同。中方热衷于在边境发展基础物流设施,并对原料开采项目抱有极大兴趣;而俄方则热衷于推广自己的边境加工业基地项目;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制裁、融资困难以及能源价格下降等因素,俄罗斯现在的财政情况非常紧张,许多需要俄方落实资金的项目推进不力。可以说,目前期待俄方投资中方项目几乎已成为奢望,而如果只有中方投资俄方项目,那么则与协议的“平等”精神不符。
二是能源的长期合作。同样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开工,这是两国间首条跨境天然气管道,双方为此签署了为期30年、价值4000亿美元天然气长期合同。今年2月,两国又签署了第二份天然气长期合同,按照合同,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再提供10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两国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让俄罗斯在财政上“缓了一口大气”,背后庞大的本币交易规模,还有利于两国的“去美元化”进程。去年9月,两国达成一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长期合同未来将逐步抛弃美元结算,转而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同样的,双方刚刚签署的第二份长期共同,也明确规定将使用两国本币结算。
三是科技领域的合作。中俄如今都面临来自西方的科技封锁,如果中俄想要打赢这场“科技战”,就必须联手。2020年,两国宣布《2020—2025年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在多个遭到西方封锁的领域中展开合作。
其中,两国最深远的合作当属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方曾提出“2024年退出国际空间站”,并希望加入中国空间站项目,将俄罗斯的发射舱段与中国空间站进行对接,并形成独立的俄罗斯段。另外,中俄已经签署备忘录,两国预计将在2030年着手建立月球基地。
除了以上几点,中俄之间在安全、文化、旅游、气候等方面也有许多可以称之为“深远”的计划,这里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在这么多长期协议与合作计划的保障下,可以说,中俄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互信关系。但我们也要看到,两国许多长期双边协议的达成,跟外部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离不开关系,2014年和2022年是两个极为关键的时间节点,许多阻碍中俄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困难”,在危机爆发后就迅速消失不见了。这显然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俄方自己作出的调整。
我们乐于见到俄方及时作出调整,解决两国合作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但我们同时也希望俄方可以变得更加主动,因为光靠一个个“应激反应”,是不足以撑起俄罗斯的“深远计划”最后真正落到实处的。